天天看點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花尾榛雞鳥叫聲:

花尾榛雞(學名: tetrastes bonasia,英文名: hazel grouse)屬雞形目,是中國松雞科鳥類中最小的一種,體大似鴿。

這種鳥在滿語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樹上的雞”,後來取其諧音,稱為飛龍、飛龍鳥。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體型小(36厘米)的松雞。具明顯冠羽,喉黑而帶白色寬邊。上體煙灰褐色,蠹斑密布。兩翼雜黑褐色;肩羽及翼上覆羽羽緣白色成條帶。尾羽近褐,外側尾羽帶黑色次端斑而端白。下體皮黃,羽中部位帶棕色及黑色月牙形點斑。兩脅具棕色鱗狀斑。紅色的肉質眉垂不明顯。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角質色。

叫聲:清晰的boorr boorr振翼聲。炫耀叫聲為拖長的吸吮音tseeuu-eee tititi。告警時為快速的pyittittittitt-ett-ett聲。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分布範圍:歐亞區北部、阿爾泰山北部至薩哈林島。

分布狀況:常見于中國東北海拔800~2100米的針葉林區及有森林覆寫的平原地區。亞種sibiricus分布于大興安嶺泰加林;亞種amurensis分布在小興安嶺、大興安嶺南端及黑龍江流域,南可達遼甯及河北東北部。另見于中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脈。

花尾榛雞的分布範圍較大,自歐亞大陸西端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一直向東,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鄂霍次克海岸,以及北韓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在中國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天津、河北、遼甯、吉林、黑龍江等地。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多成對活動。雛鳥數日齡就能飛上樹。喜近溪流的稠密桦樹及桤木纏結處。

花尾榛雞是典型的森林鳥類,大都栖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漿果豐富的紅松、冷杉、雲杉等針葉林及柞樹、桦樹等闊葉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從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較高山地都能見到,并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現象。它們特别喜歡栖居山谷或陽坡有漿果的稠密灌叢和山麓潮濕或靠近水域的林内,常常在背風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動。冬季到落葉桦樹林與河流兩岸稀樹的喬木林地,這裡陽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時間也較長,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條,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每天的活動時間和日出、日落時間的長短緊密相關。冬季大多活動在河流兩岸及針闊葉混交林内,鑽到地面的雪覆寫中過夜,其它季節常在地面有蕨類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叢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動。冬季食物缺乏時,活動範圍一般也相應擴大。叫聲高而尖,音調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鳴叫最為頻繁。

花尾榛雞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實和種子,已經記錄有30多種植物和10餘種動物,東北大森林中的松子、榛子、橡子以及黑豆樹、野櫻桃、野薔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它喜歡吃的食物,有時也吃一些鱗翅目的昆蟲、蝸牛、螞蟻和它的卵。在深秋、冬季和早春當地面被雪覆寫時,幾乎完全是在樹上覓食,與此相适應,它的爪上具有栉狀緣,可以抓住冰滑的樹枝,這是對冰雪環境長期适應的結果。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花尾榛雞以一雄一雌的單配制為主,但也存在多配制的傾向。在求偶、繁殖和育雛等方面,與其他松雞科鳥類也都很相似。它主要通過叫聲标志領域并互相聯系,當兩隻雄鳥接近時,将發出低沉的警告聲。炫耀時場面沒有其他松雞科鳥類那樣喧鬧宏大,而一般隻是一隻雄鳥和一隻雌鳥在一起舞蹈和追逐,跑圈場所也比較隐蔽。

4月下旬至5月初發情交配。巢築于多雜木林、灌叢的地面,挖穴為巢,内鋪以細草莖、葉等。每窩産卵7~14枚,淺黃褐色,具稀疏紅褐色細斑。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卵期21~25天,雛鳥孵出幾天後即可獨立覓食,3個月左右即達成鳥階段。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天敵動物:長尾林鸮(strixuralensis)、蒼鷹(accipitergentilis)等猛禽及一些鼬科動物(mustelidae)是花尾榛雞的主要天敵。在長白山的花尾榛雞栖息地可以躲避天敵的針葉樹較少,是以受天敵的威脅大。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

栖息地破壞:由于森林砍伐和過度狩獵,變的極為稀少。

花尾榛雞是松雞科鳥類中,分布最廣、最為常見的一個種,但是自30年代以後,它的栖息地日趨縮小,被割裂成不連續的島狀或帶狀,生活于歐洲各國的種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經滅絕。生活于中國東北的花尾榛雞在滿語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樹上的雞”,後來取其諧音,稱為“飛龍”。因為它的肉味芳香、鮮美,成為東北地區主要的狩獵鳥類,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還把它作為歲貢鳥,進貢給皇帝作美味佳肴。由于森林砍伐和過度狩獵,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長白山的花尾榛雞密度竟下降了84%。現在花尾榛雞的幾個主要産地的密度都不高,大興安嶺地區為每公頃0.08—0.22隻,小興安嶺地區為每公頃0.10—0.17隻,長白山為0.08—0.19隻,新疆極北部地區的數量就更少了。而遼甯、天津北部和河北興隆等地的花尾榛雞則已經或者瀕臨滅絕。

花尾榛雞在古代是著名的美味珍禽。由于“飛龍”的肉鮮嫩可口,自古以來就是飛禽中的珍品。清朝皇族對榛雞的美味了如指掌,年年指令東北林區的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貢,并特賜名為“歲貢鳥”。但目前花尾榛雞的數量極為稀少,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捕獵花尾榛雞違法。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小程式【鳥叫聲】

應用名【鳥叫聲大全】

分享鳥趣,普及鳥類知識,釋出鳥類資訊,關愛鳥類,保護生态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它說」斐耶楞古,歲貢鳥,飛龍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