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蒼蠅幼蟲把濕垃圾變成寶,“五谷蟲工廠”盼更好産業環境

作者:上觀新聞
用蒼蠅幼蟲把濕垃圾變成寶,“五谷蟲工廠”盼更好産業環境

随着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展開,正在上海崇明島建設的國内首家自動化蒼蠅幼蟲處理濕垃圾廠加快了程序,預計本月底竣工。目前,這家用五谷蟲吃濕垃圾的工廠已具備每天處理10噸濕垃圾的能力,全部建成後每天處理量将達到25噸,把濕垃圾和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蟲蛋白和有機肥,實作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承擔市政府生活垃圾決策咨詢項目的同濟大學教授劉光富認為,這種生物技術優于厭氧發酵、好氧堆肥等有機廢棄物處置工藝,值得推廣應用。然而,發明這種技術的民營企業在産業化道路上走得并不順暢。如何為創新型垃圾處理企業提供更好的産業環境,成為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

靠“蟲吃垃圾”點子創業

為何會想到用一種蒼蠅的幼蟲吃濕垃圾?上海元始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營運官那宸甯說,2014年,他和創業夥伴陳偉得知,蟲粉可以替代魚粉成為水産飼料,營養價值更高。那麼該如何低成本、規模化地養殖蟲子?他們想到了一個點子——用餐廚垃圾喂養蟲子,這樣既能降低成本,又有環保價值。

經過研究,他們選擇了五谷蟲。在中藥藥典裡,麗蠅科昆蟲大頭金蠅或其它近緣昆蟲的幹燥幼蟲稱為“五谷蟲”。其蟲體較大,且外皮較薄,動物吃了這種蟲飼料後能充分消化。元始環境的目标是建設一批“五谷蟲工廠”,将濕垃圾等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肥肥的幼蟲和富含有機質的蟲糞,前者用作飼料,後者用作有機肥。

用蒼蠅幼蟲把濕垃圾變成寶,“五谷蟲工廠”盼更好産業環境

五谷蟲幼蟲

2016年,這家民企在甯波餘姚的一家垃圾處理廠建立實驗基地,攻克了一系列規模化工業養殖五谷蟲的技術難題,獲得5項發明專利和3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一位上海天使投資人考察實驗基地後,向這家企業投資1000萬元。2017年,他們參加了第六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在上海賽區脫穎而出,入圍行業總決賽并獲得“優秀企業”稱号。通過大賽這個平台,元始環境得到了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的跟蹤服務以及各界關注。

如今,這家企業已在吉林白城建成病死動物和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工廠,在重慶涪陵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廠,在四川武勝建立了循環經濟示範園。此外,上海崇明的自動化有機廢棄物處理廠、重慶南川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廠、浙江湖州的餐廚垃圾和動物糞便處理廠正在建設中。

崇明自動化工廠變廢為寶

有些遺憾的是,這家民企在成長道路上,尚未得到業内國企的很大支援。“垃圾處理行業的門檻比較高,項目立項、工藝評審、土地審批、環評等手續繁瑣。”那宸甯說,“我們這種創新型民營小企業最需要的是項目和資金,這正是國企所不缺的。”據了解,上海一家大型國企就“五谷蟲工廠”舉行過兩次論證會,得到了專家肯定,但這家企業要求元始環境先做一個自動化樣闆工程,讓上司考察後再做決策。

在那宸甯看來,這種做法有點保守,在大企業“開放式創新”成為全球風潮的今天,大型國企可更早地介入“五谷蟲工廠”的産業化道路,與民營小企業聯手創新,共同建設樣闆工程。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負責人認為,業内國企可以将項目資源給這家民企,提供一個創新工藝技術的應用場景。如果示範應用的效果很好,則應大力推廣。

所幸,利用崇明一個已關停的奶牛場,由元始環境引入社會資本投資600多萬元改造的樣闆工程即将建成。這是國内首家自動化五谷蟲處理濕垃圾廠,廠區總面積50畝,現有廠房總設計容量為100噸/天,一期工程設計處理容量為25噸/天。目前處于試生産階段,已具備每天處理10噸垃圾的能力。

在生産流水線上,隻見一個個裝有蒼蠅幼蟲的盒子在傳送帶上運作。每隔一段時間,投喂口将經過預處理的濕垃圾等有機廢棄物投入盒子,成為幼蟲的美食。

用蒼蠅幼蟲把濕垃圾變成寶,“五谷蟲工廠”盼更好産業環境

崇明“五谷蟲工廠”的生産線

陳偉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濕垃圾運到工廠後,勞工先去除大型無機可見物,随後通過自動化裝置,将稭稈等農業廢棄物混入濕垃圾,進行攪拌和粉碎,完成預處理。濕垃圾裡混有塑膠袋等無機物也沒問題,一并粉碎。在另一端,工廠建有種蠅房,每10平方米産出1公斤卵塊,可長成100公斤幼蟲。它們能在5天生長周期内吃掉500公斤有機廢棄物,随後結束其“使命”。利用它們懼光怕熱的特性,生産線上的光熱裝置将幼蟲與蟲糞自動分離。前者被燙死後,通過低溫顆粒冷凍技術成為又幹又硬的“凍蟲”,用作蟲蛋白飼料;後者運往堆肥工廠中的房間發酵,變成有機肥。蟲糞中的塑膠等無機物由于被幼蟲吸收了“油水”,變得很幹燥,經簡單的篩選即可分離,收集後做低成本回收處理。

據介紹,工廠裝有負壓新風系統和恒溫恒濕空調系統,産生的臭氣被新風系統吸出,經幹式過濾、紫外線光解、生物菌噴淋塔3道工序後排出,不會污染環境。

如何做強垃圾處理産業

劉光富分析說,與厭氧發酵、好氧堆肥等濕垃圾處理工藝相比,這種生物技術具有四大優勢:一是分解速度快,幼蟲吃掉垃圾、排出糞便的周期僅為1天,厭氧發酵、好氧堆肥的處理周期則長達20天左右;二是在密閉空間中處理垃圾,沒有二次污染,而堆肥是在露天環境中進行;三是易于規模化生産,裝置投資和運作費用比較低;四是高蛋白飼料、有機肥這兩大産出物的經濟價值頗高,不愁銷路,而厭氧發酵、好氧堆肥的産出物銷路不太好,還會産生需要填埋的副産品。目前,“五谷蟲工廠”處理1噸垃圾的利潤為700—800元,遠高于其他現行工藝。與利用蚯蚓、蟑螂分解垃圾的生物技術相比,蒼蠅幼蟲的分解能力更強,生長周期更短,便于大規模生産。

“是以這種新型工藝值得推廣應用。”劉光富說。據介紹,在美國俄亥俄州,也建了一家幼蟲工廠。他們用黑水虻的幼蟲分解有機廢棄物,産出飼料、高脂肪油等4種産品。

用蒼蠅幼蟲把濕垃圾變成寶,“五谷蟲工廠”盼更好産業環境

施了蟲糞有機肥的蔬菜長勢很好。

在未來的推廣應用道路上,民企除了需要國企的大力支援,還需要政府引導,獲得更好的産業環境。在劉光富看來,垃圾處理是一個産業,長期以來,國内這一産業的體制機制是“政府主導,國企兜底”。随着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展開,這種體制機制亟待突破,應改為“政府引導,市場競争,多種經營模式并存”。政府方面,要出台産業政策,引導垃圾處理産業更好發展,而不必大包大攬。市場機制方面,要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并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bot(建設—經營—轉讓)等多種經營模式。“隻有把垃圾處理産業做大做強,垃圾分類才會更有價值,不斷提升上海和外省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水準。”

作為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元始環境趕上了這個産業的“風口”。崇明“五谷蟲工廠”竣工後,将進行政府部門驗收,此後将接受市場和當地居民的檢驗。“如果我們的工藝技術通過了檢驗,希望能把它用于上海各區濕垃圾處理廠的更新改造,并在今後新廠建設中得到應用。”那宸甯的話語中,透着自信和憧憬。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俞陶然 題圖來源:元始環境提供 圖檔編輯:曹立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