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作者:x博士

好久沒更新了,因為最近去日本待了好多天,買點黑膠唱片啥的。回來就看到了這個《血戰鋼鋸嶺》,這片實在太硬了,硌的我牙疼。看了這片我感想挺多的,但卻大多和片子本身無關,隻想說點與這片相關的題外話。

1歡迎來到戰場地獄

《血戰鋼鋸嶺》這麼受到我們國内的觀衆的熱烈歡迎,很大程度上是片子赤裸裸地展示了戰争的殘酷。我們國家公映的電影、電視劇中,罕有這麼直白地将戰場景象擺在台面上的。

可不像國内一些神片,裡面的戰鬥英雄挨了一百多槍,不僅沒少胳膊斷腿,還能說十來分鐘遺言,順便把黨費還給續上了。在《血戰鋼鋸嶺》中,任何場景都是符合實體原理和生理原理的:在機槍掃射下,人體很容易被打碎;爆炸氣浪會把人震的四分五裂;軀幹中槍很容易就交代了;戰場上滿是人體碎片……

不經意間,這部美國電影反倒給我們中國人上了堂反戰課。這種嘎嘣脆就死,動不動腦殼打飛的場面,讓不少年輕觀衆吓着了,勢必也把好多人的戰争幻想給打破了,這是好事。

但這部反戰課,上的并不是特别徹底。因為,真實的太平洋戰役,比片子中展現的要更為恐怖殘酷。戰争現場的殘酷分為兩層,一層是肉體層面的血腥和死亡,一層是心理層面的——經曆地獄後的崩潰和瘋狂。《血戰鋼鋸嶺》把第一層面的殘酷描寫的非常到位,但顯然沒對第二層面進行過多描繪。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自殺的日軍遺體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這種叫做“櫻花彈”的自殺式飛機是日軍的絕招,其實就是個有人操作的炸彈,隻要上去了,不管能不能炸到美軍,必死無疑

如果光看關于戰争的統計數字,總感覺隔着層紗,還原不到現場。給大家講幾個難見于宏大曆史叙述的小執行個體,讓大家感覺一下太平洋戰争的殘酷。

曾經的美國總統老布什,在太平洋戰争時當飛行員。1944年,老布什的戰友們開幾架飛機轟炸日本人堅守的海島,全被日本人打了下來。老布什命大,掉在了海裡,生生在太平洋漂流了好久,碰到美國艦艇,得救,成了傳奇的戰争英雄,光環加身,1946年生下小布什。而命不好的那些飛行員戰友們,全被日本人逮獲,其中四名被日本人吃了,準确地說——燒烤。命運這東西有時真難以捉摸。

老布什戰友的遭遇不是孤立,由于太平洋戰場過于殘酷和糧食短缺,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吃人,成為常見的事情。大作家大岡升平,在其名著《野火》中就較長的描述了日軍士兵臨近瘋狂,甚至同族相食的事例。日本學者田中興立,也向外公布了很多日軍内部關于食人的檔案,比如有一份 1944年,由日本陸軍第 41 軍團團長簽發的禁止士兵吃人的禁令,但是其中還寫道:吃敵軍的肉,不受懲罰。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野火》是日本著名的戰争反思小說,在日本國内多次搬上熒幕,上圖為五十年代市川昆版本,下圖為2014年塚本晉也的版本。

但要記住一句話,戰争就是地獄。戰争讓日本人成了喪屍,但并不意味着同樣經曆殘酷景象的美國人内心不會受到地獄侵襲。保羅福塞爾在他的《war time》一書中這麼寫道:終日與屍體和死亡打交道,很容易讓這些年輕的士兵發瘋。當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有一個俚語,美軍中将把受殘酷戰争刺激輕微發瘋和精神異常的人稱作“rock happy”。

戰争的殘酷讓rock happy們把敵人的骨頭當成娛樂品一樣玩弄和收藏,1943年雜志《楊基佬》(the yank)的一個記者來到瓜島采訪,一個rock happy士兵像記者展示了他的收藏品:兩個被剁下的日本軍官人頭,并笑着談了他是如何用日本軍刀刺死他們,并斬首的。記者覺得他瘋了,但是旁邊的軍官聳了聳肩,用法語說到:“c'est la guerre”(這就是戰争)。

士兵們在寄回家的信中,會這樣輕描淡寫到戰利品:“你是不是想要一個日本鬼子的骷髅?”。對于這些戰利品骷髅,美軍經常會給他們起上家鄉的昵稱:薩姆、查理、奧斯卡等等等,并把其作為紀念品比如煙灰缸、燭台,送給親友。最誇張的是,一位軍官在瓜島收藏了一麻袋的骷髅頭,準備做成紀念品送給親戚朋友。還有一位賓夕法尼亞的議員把一個日本士兵肩胛骨做的開信刀送給羅斯福總統。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1944,一位美國海軍同他的日本收藏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這張照片是1944年5月美國《生活》雜志刊登的“本周照片”,圖檔中一位名叫娜塔莉·尼克森的鳳凰城戰時勞工正在給她在海軍服役的男朋友寫信,感謝他寄來的一個日本士兵的骷髅,據說那是他在新幾内亞作戰期間作為戰利品而搜集的。

其實在二戰末期,軸心國和同盟國雙方都打瘋了,都處于心理崩潰的局面,比如斯大林同志就處在精神錯亂的狀态了。這種因為戰争,導緻内心異化的事例,在戰敗、戰勝各國中都是存在的。然而這些事實都淹沒在宏大曆史叙事中了。

2 罕見的複古戰争視角

之是以《血戰鋼鋸嶺》沒有過多的在戰争對人性扭曲上面着力,是由于這部片子的聚焦點十分獨特。

說到《血戰鋼鋸嶺》的最大特點,有的朋友說這部片子獨特在拍出了日軍的兇狠,不像國産抗日神劇一樣,日本人都是弱智、白癡、低能兒。其實不然,從五十年代約翰韋恩主演的《硫磺島戰役》開始,美國電影描寫太平洋戰争時,日軍的形象一貫兇狠。隻有在《硫磺島家書》中,老牛仔伊斯特伍德以日本人的視角叙述了太平洋戰争,稍微有了人性的一面。相反的,這部片子中日本人似乎就像個背景,面目并不清晰,甚至連對話都沒有。裡面日軍總指揮牛島滿,這部片子隻給了一個切腹的鏡頭,連句台詞都沒有。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血戰硫磺島,1950

本片場面固然真實殘酷,但也不是其最大的特點。大家對這部電影如此震撼,一方面也是近些年公開上映的電影中,罕有這麼直白表現戰場殘酷的。但早在九零年代末《拯救大兵瑞恩》中,好萊塢電影中這種殘酷景象展現淋漓盡至了。而且說句題外話,拍戰争電影最寫實,最殘酷的,我覺得是俄羅斯人和東歐人,隻是這些國家的電影現在很少進入視野,是以容易被忽略。不信大家可以看一部反應車臣戰争的俄國電影——《煉獄》。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煉獄

其實我覺得《血戰鋼鋸嶺》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于其觀察視角異常獨特——既不是一個普通士兵,也不是高層軍官,而是以一個宗教聖徒的視角來看待二戰。是以這部片子裡面沒怎麼介紹當時的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反而充滿了大量直白的宗教隐喻:比如男主角小時候很暴力,打傷了哥哥,片子裡出現了該隐殺死亞伯的圖畫,男主角由此受到感化,走上非暴力之路;片子結尾,男主角成功救人,一束聖光照在他身上,一切榮耀皆歸于上帝。是以這片子裡基本沒有出現戰争對人性的異化,思想沖突全部聚焦在堅守信仰上面。盡管戰争場面血腥,但在思想層面并不殘酷,甚至含情脈脈,靠着宗教信仰在殘酷戰場發光。

這種價值觀和視角,極其複古和老派。以至于看這部片子時,我還以為看了一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電影呢。1941年,美國上映了一部名叫《約克軍曹》(sergeant york)的電影就和《血戰鋼鋸嶺》非常相像,裡面的男主人公也是個虔誠的教徒,因為宗教信仰不肯殺人,最後卻成為戰争英雄的故事。那部片子的核心也是宗教、信仰、聖光。這部經典的戰争布道電影,當時也成了一部成功的征兵宣傳片。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1941年上映的《約克軍曹》,也是一部宗教主題的戰争片。

但是隻要是你了解導演梅爾吉普森的話,肯定知道他是個極端保守和信教的人,布道和描繪殘酷場景是他兩大愛好。是以選取這個真實故事拍電影,并大篇幅布道,是他最擅長的事情。

3 戰争的意義和今日的選擇

就是因為戰争過于殘酷。這種對曆史的再叙述就是要找尋意義,不一樣的導演有不一樣的選擇。

有的導演認為戰争就是殘酷和非理性。比如庫布裡克的電影中出現過羅馬時期戰争、拿破侖戰争、一戰、二戰(在發條橙中閃現了一瞬間)、幻想中的美蘇核戰争、越戰。裡面的戰争全部是黑色的、荒謬的,其中以《全金屬外殼》達到頂峰。

有的導演聚焦在戰争對人内心的摧殘和異化,如奧利佛斯通的《獵鹿人》,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現代啟示錄》是我最愛看的戰争片,可能是我太喜歡《黑暗之心》這部小說吧

有的導演想從人性互通的角度,從交戰雙方不同視角去反思戰争,比如伊斯特伍德拍的著名的《硫磺島家書》和《父輩的旗幟》。

反過來說《血戰鋼鋸嶺》,梅爾吉普森在這部片子裡的态度異常的堅定,就是美國最保守的那套主張(這裡的保守不是貶義詞):勇敢、堅定、硬派、愛上帝。梅爾吉普森拍這部片子的野心和主旨,就是裡面主角的一句話:世界在四分五裂,我想彌合他。

這種野心不止于重述二戰,還在于放眼未來。當今的世界也是處于暗流湧動,沖突叢生的局面,梅爾吉普森想用這種傳統價值觀來面對。而且《血戰》裡面還專門設定了一個長得像克拉克蓋博的浮誇角色,外号“好萊塢”,後來在戰場上吓尿了。這是梅爾吉普森的小狡猾,意在直白表述好萊塢今日那套都是浮華、軟弱的娘娘腔,擔不起考驗。

這也是當今美國社會正在興起的一股保守思潮的反照,是以《血戰鋼鋸嶺》在美國得到了超強烈的好評,不少人看的痛哭流涕。而且《血戰》裡的味道,很像川普的那句競選口号:讓美國再次偉大,像一針興奮劑一樣紮在美國老百姓身上。

有趣的是,與《血戰》前後腳上映的《比利林恩》,則刻畫了一個内心迷茫的戰士。在那部片子裡,美國反恐戰争的目的不明,戰士内心迷茫,群眾充滿沖突和偏見。《比利林恩》雖然沒有特别多的殘酷戰争景象,卻真實、凜冽、充滿沖突,把美國社會的裂痕、意識形态焦慮都擺在面上了,四面八方不讨好,甚至觸怒了很多美國人的神經。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血戰鋼鋸嶺》:美式複古主旋律閃光芒

兩個士兵,一個堅定一個迷茫,兩個主角正好對應了美國國内的兩種口味和兩種思潮。

是以說,這兩部片子的片子的同時出現,還真是有意思呢。我們可以以現在為一個坐标,看着美國這兩條思維線如何在未來延伸,碰撞。我敢打賭,一定會看見的。

喜歡就掃碼關注

合作聯系微信xdoctor66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