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産頻道報道,近期以來,台風“瑪莉亞”“山神”“安比”接連登陸我國,緻使東南沿海漁民和海産養殖企業受災,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每逢台風襲擾,沿海大量漁排、網箱被摧毀,碎片四處漂浮,不僅重創當地漁業經濟,也給我國近海生态環境帶來嚴重影響。
為應對台風等自然災害影響,國内海産養殖業一直在探索對策。近30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深水網箱技術,不斷增加機關産量、提高水産品質,特别是在抵抗台風和惡劣海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5月,由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設計的世界最大的全潛式網箱“深藍1号”在山東青島建成。今年6月,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打造的我國首批3座用于南海的超大型漁業養殖裝備“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台”開建,設計最大可抵禦17級台風。
1973年,我國淡水網箱養殖獲得成功并推廣,同時催生了海水網箱養殖;1980年,廣東惠陽、珠海開啟了我國海水網箱養殖産業,并迅速推廣到沿海各地。

在相對較深的海域(通常為水深20米以上),開展深水網箱養殖,具有較強的抗風、抗浪、抗海流的能力。深水網箱的結構主要有網箱架構、養殖網衣、錨泊系統以及配套設施(水下監控,自動投餌,自動收魚,水質監測,高壓洗網機械等)組成。
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模式将計算機控制、新材料、防海水腐蝕、抗紫外線(防老化)、配套機械儀器制造等多門技術集于一體。
深水網箱是指可在較深開闊性海域(深度大于20米)使用的養殖網箱,相較傳統近海網箱具有環保、耐用、抗風浪等顯著優勢。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制定了限制近海網箱養殖、扶持深海養殖的政策,鼓勵拓展養殖海域、減輕環境壓力、調節海洋養殖品種結構。
中國海洋大學水産學院漁業系教授黃六一表示,深水網箱水體大,更接近于自然環境,魚類活動範圍廣、成活率高。在深水環境中,魚類生長快、病害少、體形和肉質也更接近野生狀态。采用深水網箱養殖不僅可以減輕環境壓力,還可提高養殖品種的産量和品質。
特别是在抗台風和惡劣海況方面深水網箱具有顯著優勢。在惡劣海況下,如果将養殖網箱沉降到一定深度,養殖裝備和養殖對象也相對安全。盡管推廣深水網箱技術看似水到渠成,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并不順利。
2011年9月,“納沙”“尼格”兩大台風相繼登陸海南,海南省臨高縣深水養殖網箱幾乎全軍覆沒,僅其中3家金鲳魚養殖企業就有1800多口深水網箱遭到破壞,損失金額高達8億元。追根溯源,主要由于當時網箱錨泊采用“木樁”加“纜繩”的固定方式,而非“鐵錨”加“水泥墩”,無法正面抵禦超強台風。
除錨泊系統外,網箱的抗風浪性能還涉及多個方面,如架構材質、網衣設計,以及水文地質環境等。
經數年刻苦攻關,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在深水網箱抗風浪設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并在2015年超強台風“彩虹”的侵襲中經受住了考驗。該深水網箱的抗風浪設計不僅綜合性強,還有許多精細化設計。比如,錨泊系統的錨重不小于700公斤,錨繩與海床夾角小于27度。網箱架構選用高強度材料,綜合考慮該海區常年海浪波長和養殖容量等。
黃六一告訴記者,深水網箱在風、浪、流作用下的動力響應研究是決定深水網箱設計和安全使用的基礎和依據。國外新型網箱都須經過模型試驗、數值模拟和現場驗證等層層考核才能推廣。随着網箱養殖設施工程裝備走向深海,大型化發展、網箱水動力、抗風浪、耐流性能及結構安全等方面研究愈加受到重視。
5月4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聯合設計,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全潛式網箱“深藍1号”在青島下水,該網箱周長180米,養殖水體5萬立方米,可一次養殖30萬條三文魚。
6月28日,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打造的我國首批3座用于南海的超大型漁業養殖裝備“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台”在青島開建,标志着我國深遠海漁業養殖将步入新階段。該平台為六邊形鋼質架構結構,直徑110米,高75米,可一次養殖金鲳魚1000萬條。平台設計充分考慮南海惡劣海況,正常海況下為半潛式養殖,在惡劣海況時下沉坐底,可抵禦17級台風。平台可實作無人遙控養殖,具備魚飼料投放、活魚捕撈、死魚收集、網衣清洗、平台監控等多種功能。
業内人士介紹,近年來,深水養殖網箱的技術性能不斷提升,新材料、防腐蝕、防污損、抗紫外線等新技術相繼得到應用。網箱容積日趨大型化,高密度聚乙烯、輕型高強度鋁合金和特制不鏽鋼等新材料,極大改善了網箱的整體強度,使網箱的使用壽命成倍延長。随着計算機內建和自動控制技術發展,網箱養殖管理更加智能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日前,海南省一家企業釋出消息,該公司生産的升降式網箱可抵禦18級台風,網箱隻要5分鐘就可自行下降至設計深度,可1人同步操作多個升降式網箱,能對台風作出快速反應。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升降式網箱在同類産品中具有較大價格優勢且操作簡單,目前已被海南等地一些大型海産養殖企業選用。
目前,随着海洋生态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大和傳統漁場漁業資源日益衰退,深水網箱技術引起世界各國重視,澳洲、日本以及北歐、北美、地中海等國家和地區都已廣泛使用,我國廣東、海南等地也推廣使用了大量深水網箱。即便如此,深水網箱技術的推廣普及仍面臨瓶頸。
首先是高成本制約。從長遠看,深水網箱具有安全、環保、耐用、智能化操作等特點,可減少裝置損失,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企業利潤。可我國海産養殖業仍以小型養殖企業和家庭養殖戶居多,較高的深水網箱價格嚴重制約了其推廣普及。其中,規格最小的深水網箱價格需5萬元/隻以上,周長60米、80米和100米規格的深水網箱價格在15萬元/隻——20萬元/隻。特别是采用了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大型深水網箱價格更高。高昂的成本使中小型水産養殖企業難以承受。
此外,我國的深水網箱技術和品質有待提高。有些升降式網箱的沉浮系統連接配接管路與配件品質不達标,管路和閥門的微量漏氣造成網箱自沉。監測系統和自動氣體補償裝置等也有待完善。深水網箱受流變形問題不容忽視,普通重力式網箱在水流1米/秒的情況下,網箱體積損失率高達80%,大大壓縮了養殖水體,不利于魚類生長。網衣清洗和更換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水下作業難度較高,防污損技術還需提高。
現今我國深水網箱在設施構模組化式、網箱抗風浪抗流性能及結構安全研究理論、配套設施與技術研究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準仍有一定差距。目前适合深水網箱養殖的品種主要是魚類,包括大黃魚、鲈魚、金鲳魚、美國紅魚和軍曹魚等,蝦、貝類較少使用,對于在深海開展大型網箱養殖,養殖品種的選擇需要進一步研究。
盡管面臨推廣難題,但抗台風的深水養殖設施仍有着不可忽視的發展潛力。相信随着技術的提高、新材料的應用,以及相關政策的扶持,深水網箱必将在未來海洋漁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