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武俠電影史中,有兩部經典作品,講述了明朝中期的武林俠士與東廠勢力(原型為太監曹吉祥)激烈拼殺的故事。一部是1967年胡金铨導演的《龍門客棧》,另一部是1992年徐克監制,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兩部作品的故事背景都是源于明景帝時的奪門之變。

前面我們講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軍在土木堡兵敗,禦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464年)被俘,成為了瓦剌的階下囚。國不能一日無君,在于謙等大臣的擁戴下,勸服了孫太後,擁立當時在京師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為帝,是為明景帝(明代宗),遙尊其兄明英宗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
幸運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個幸運的人。說他幸運,是因為在國家危變之時,他撿了個皇帝之位,而且還碰到了忠勇俱全的大臣于謙,幫助他挽救了大明的江山。衆所周知,于謙是明景帝統治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在土木之變後,表現出色,力挽狂瀾,俨然成為“救時宰相”,權位威望日隆,并于是年八月二十一日升任兵部尚書。在明景帝登基後,于謙就力主抗擊,保衛京師,拒絕南遷,其在景泰年間的表現,所執行的各項政策基本代表了明景帝的施政意圖。
随着北方邊境政局漸穩,擒獲了明朝皇帝的瓦剌,此後沒能從大明帝國身上再撈得了什麼油水。到了明景泰元年,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在被瓦剌關押一年之後,被釋放回朝。據《明史》記載“于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
環顧四周,誰會是他的皇位最大威脅呢?此時的朱祁钰心情是極其糾結的,因為英宗朱祁鎮和他本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兄弟如手足。然而,在皇權陰影籠罩下,兄弟關系開始扭曲,手足之情發生變異,從正常走向了不正常。作為在特殊的曆史背景下以非嫡長子身份被大臣勸進稱帝的朱祁钰,盡管經過他和于謙的力主抗戰,打退了瓦剌的多次進攻,使江山社稷轉危為安。但一旦民族沖突緩解,加上自己的前任又成功回歸,那種皇位危機感肯定是在内心難以隐去。
無能皇帝朱祁钰
可以說,朱祁钰是個無能的人,意外獲得的皇位,在于謙等人的幫助下,得以暫時穩固。可當将太上皇英宗迎回來,他又害怕丢掉權力,不願意将皇位歸還給英宗朱祁鎮,于是把朱祁鎮安置并囚禁于南宮,并采取了各項措施,使得比自己隻大一歲的太上皇朱祁鎮不得與外界有任何聯系,以防止複辟。
不僅如此,朱祁钰在迎回英宗之後,還産生了将自己的兒子立為皇太子的念頭,多次試探大臣的反應,尋找機會改立皇儲。據載,朱祁钰為此事是不擇手段,甚至向臣下行賄,以堵衆大臣之嘴。大臣們收了錢,事情自然好辦多了。到了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以“父有天下必傳于子”為借口,廢除了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冊封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皇太子。然而不到一年,朱見濟早夭,太子再次出現了空缺。這一下子讓明景帝朱祁钰尴尬起來,當初是自己親自廢了侄子朱見深,這下自己的親生兒子夭折,就面臨着再立儲的問題。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朱祁钰對複立太子一事,保持着高度警惕。這件事上也顯現出,朱祁钰内心中一直想要理順帝系,以其子孫世代繼承皇統,斷絕英宗的皇統,造成既成的事實,為自己奠定世世代代的根基。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陳學文在《略論于謙的悲劇曆史命運》一文中分析認為“大權在握的于謙在易儲問題上态度暖昧,此亦為後授人以口實,……明人對于謙在易儲問題上已有二種不同看法。……于謙倒是較接近于代宗,自此又釀成英宗從感情上憎恨于謙的根由。總之,于謙在皇位道統繼承和選擇擁立二帝世系之間是有失誤的,這也為後來石、徐之輩在英宗面前低毀構罪于謙的口實之一。”
奪門之變與皇位更疊
明英宗朱祁鎮回朝被軟禁于南宮,朱祁钰也不許群臣朝見他,但實際上明英宗在朝中仍有不可小觑的影響力,并且正值英年的明英宗也很不甘心一輩子做這個“太上皇”。在易儲風波之後,名分不正的朱祁钰,更是為封建守正大臣們所不容。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景帝朱祁钰病重, 由于太子未定,宮廷内外及文武官員都十分憂懼,每個人的心裡都有着不同的盤算。後來有學界研究觀點認為,奪門之前,朝中大臣分為“複立沂王(原太子朱見深)派”“另立襄王世子派”“奉迎上皇複辟派”三股勢力。
而發動奪門之變的即是“奉迎上皇複辟派”所為,其中,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當時石亨為武清侯,身為武将,功勳卓著又野心勃勃,徐有貞雖學識淵博,善于鑽營,後升任左副都禦使,曾經主張南遷為人所不齒,太監曹吉祥則是前大太監王振的門下。就這樣,一群善于窺測形勢的朝臣太監互相勾結,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軌、太監曹吉祥、太常卿許彬和徐有貞密謀,商定正月十六日晚發動“奪門之變’。據《明通鑒》記載,徐有貞當時告别家人曰:“事成,社極之利;不成,門族之禍。歸,人;不歸,鬼矣。”十七日黎明,正當衆大臣在朝房等待景帝朱祁钰臨朝宣布皇儲問題時,忽聽徐有貞大聲喊道“上皇帝複位矣”,就這樣,明英宗在石、徐等人擁簇下重返奉天殿寶座,回到了闊别已久的皇帝寶座,這就是“南宮之變”。
此時,身患重病的景帝朱祁钰無可奈何隻能退位,被廢為郕王,一個月後撒手歸天(對于明景帝的死因, 明人多有避諱,一說被毒害死去,一說病死。),一場兄弟皇位之争在權臣、宦官的共同導演下終于落下帷幕。二十一日,明英宗朱祁鎮下诏改元天順。一朝天子一朝臣,景帝時期的内閣成員五人全部清理出去,六部及都察院的九個一号人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理,于謙等當初支援景帝的骨幹力量皆被處死。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因迎立英宗有功封官晉爵,整個朝堂之上大小官員“為之一新”。
十三陵的缺席者
明景帝朱祁钰,應該說是早就注定了失敗。首先是自身的身體問題,已無力掌控朝局。太子早夭後,因為後繼無人,精神打擊巨大,行事偏激,忙于再添皇嗣,搞垮了身體,這種狀況自然給了複辟分子以極大信心。其次,為了易儲,明景帝朱祁钰付出的代價不輕,易儲風波中,朱祁钰的這種一意孤行的行為,讓一批飽受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熏陶的文臣極為不滿,喪失了“群衆基礎”。這些也給了不甘心做“囚徒太上皇”的朱祁鎮以信心。最後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孫太後給予朱祁鎮的支援(史學界對朱祁鎮身世存争議,其與孫太後的母子關系待商榷)。
據記載,明景帝本來已在昌平祖陵(十三陵)區域營造了自己的陵寝,但由于太上皇朱祁鎮通過政變重新登位後,并未以皇帝規格把他葬此陵寝,而是以王禮葬于京郊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