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益建造打造襄陽新地标——記山河集團襄陽市委黨校新校區建設項目

作者:極目新聞
精益建造打造襄陽新地标——記山河集團襄陽市委黨校新校區建設項目

襄陽市委黨校新校區項目施工現場

□楚天都市報記者 馬清妮 通訊員 郭玲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

漢水之畔,卧龍盤踞。從高空俯瞰,襄陽東站鐵路線與内環線交界處,五棟高樓呈“幹”字形排列,宛如一架即将展翅的飛機。

5大單體結構同步推進,借鑒橋梁工藝打造45米大跨度報告廳,潛心半年造起古典懸挑屋檐……這是由山河集團承建的襄陽市委黨校新校區建設項目,該項目總占地面積111.7畝,未來,将成為容納1000名學員的黨校教育訓練基地,為“卧龍之城”再添一座美麗地标。

●bim模型優化内部結構

百米塔吊直指天際,綠色防護網逐層鋪設,樓間勞工有序進行砌體施工……6月15日,田野掩映之下,襄陽市委黨校新校區建設項目現場,數百位勞工施工正酣。

襄陽市委黨校新校區建設項目地處襄陽市東津新區,位于南内環線以南,技師學院以西,東鄰科技大道和肖崗壩水庫,總建築面積69987平方米,由教研綜合樓、報告廳、食堂以及2棟學員宿舍5棟單體建築組成。

“為避免不必要的誤差,早在設計之初,項目采用bim技術提前介入。”項目經理曹國強介紹,學校施工水、電、氣等管網的要求更為嚴格。為此,項目部根據總平面定位及豎向設計圖實況初次模組化;總體模型構築完畢,細分為結構、機電兩方面進行bim碰撞檢查,對産生碰撞的位置進行設計優化,交不同班組細化填充,指導具體施工。

一次,在對教研綜合樓的bim“疊合”中,設計團隊發現,結構設計中的一塊梁體,出現在機電設計的窗欄處。發現問題後,項目部重新布排,降低梁體高度,趕在施工前解決了這一難題,如此一來,規避了後期的返工,大大節省了工期與成本。

●打造45米超大空間報告廳

建築無言,因設計而生動。

如何通過設計,打造一座典雅、恢宏的報告廳,成為項目團隊日思夜想的問題。

彼時,國内大多報告廳采用單層鋼屋面或球形網架屋面結構,黨校新校區學員數量1000餘人,若采用單層結構,不僅占地面更大,且難以形成建築美感。

多次研究論證後,項目決定建造跨度45米的大空間報告廳。雙層報告廳,45米跨長的大跨度預應力結構是亮點。

“相當于2層報告廳45米的大空間内,不設一根立柱影響視覺。”生産經理呂樊介紹,項目借鑒橋梁工程中斜拉杆的承重原理,預埋波紋狀硬力鋼絞線,待混凝土澆築28天,強度達100%後,再進行預應力張拉和孔道真空注漿,完成大空間結構危大工程施工。

呂樊說,普通鋼屋面每平米承載力約為1至2千牛,采用預應力結構後,同樣機關承載力可達3.5千牛,不僅如此,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和耐火性能更好。項目建成後,上下兩層将分别容納400、800人同時使用,成為集美觀、實用性于一體的匠心建築。

●4.7米懸挑式屋檐襄陽獨有

襄陽市委黨校新校區學員宿舍共15層,高度達51.1米,擋風避雨尤為重要。

從最大限度降低雨水對建築的沖刷,展示襄陽“華夏第一城池”的古風古韻兩大理念入手,項目部潛心半年,先後設計4版方案,敲定古典坡屋面結構的設計方案。

在幾十米的高空屋頂四周外出3.8—4.7米的大懸挑式混凝土斜坡屋檐,為襄陽乃至省内獨有,如何施工再次成為橫在項目全體成員眼前的一道難題。管理團隊作出決定——采用40度傾斜的懸挑鋼托架,對屋檐進行施工。為確定房檐施工萬無一失,項目按照1:1的比例,在地面制作一個屋檐懸挑模型,進行極限堆載實驗,模拟試驗結果證明,該方案滿足施工要求。

記者現場看到,堆載模型上,兩根懸挑鋼支架上放置着鋼管、鋼梁等構件,一旁的貼條顯示,承載重力11.2噸。“每根支架,可承受五噸重力,不光節約了成本,與既定期限相比,節約工期約2個月。”呂樊介紹。

項目去年8月正式開工,今年3月20日複工以來,迅速組織管理人員到場就位,目前已完成産值1.5億,5棟建築主體結構已施工完成,預計明年建成完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