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1973年度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照片,照片的名字為《戰火中的女孩》,它表現的内容是一年前發生在越南展鵬縣郊外的一起著名的誤炸事件。

1972年6月8日,南北越雙方在展鵬縣郊外展開激戰,奉命趕來支援的越南af“空中襲擊者”轟炸機,将本來投向北越陣地的凝固汽油和膠化白磷炸彈,誤投到展鵬郊外高台教寺前居民區内,大爆炸導緻衆多平民傷亡。凝固汽油彈空中轟炸後,許多人被“點燃”,驚恐萬狀的孩子們脫掉燒毀的衣服,沿展鵬附近一号公路逃跑,最讓人震撼的是,就是照片中間那位裸奔女孩的哭喊。
孩子們四散奔逃的這一幕,被一名叫做黃功吾的占地攝影記者給抓拍下來,成為20世紀的一個重要曆史瞬間。照片中的場景,一下子震撼了全世界。正是那張照片的發表,将反戰促向高潮,進而促使美軍提前半年從越南撤軍。
照片中那個在痛哭中狂奔的女孩,名叫潘金淑,當年隻有9歲,正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卻遭受如此巨大的空難。事件的發生,距今天整整46年了,空難發生後,潘金淑又遭遇了哪些人生變故呢?
女孩最終被攝影記者黃功吾送到當地醫院,但是,由于燒傷太嚴重,醫院一開始拒絕接收,黃功吾以美聯社記者的身份,要持續報道這件事,醫院才被迫收治了小金淑。,經過14個月漫長而痛苦的治療,前後17個大大小小的手術,她的身體才慢慢複原。性命雖然保住了,但是潘金淑背部、頸部和手臂均留下可怕的燒傷痕迹,讓人觸目驚心。
美軍從越南撤軍後,在北越的打擊下,南越很快就垮台了。新政權對潘金淑的個人遭遇也很感興趣,認為她是很好的反戰反美教材,是新政權不可多得的典型,因而,她得以繼續享受許多優待——好的醫療與優質教育。作為回報,潘金淑經常要上電視甚至電影,向全世界控訴美國人的殘暴。
随着年齡的增長,愛美的天性讓潘金淑非常反感一次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傷疤。為了刻意掩藏起自己的傷疤,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她也隻穿着長袖衫,從不能穿裙子,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的才會出門。但是,當有了宣傳需要,她又不得不脫下嚴密的外裝,世界展示自己的“傷痛”,這讓她從内心産生了抗拒。
後來,在她不斷的要求下,于1986年申請到了去東德留學的機會。19歲的潘金淑離開讓她惡夢不斷的國度去了東德,23歲時又去了古巴。在古巴,潘金淑認識了越南駐古巴外交官裴輝全。兩個年輕人慢慢發展成戀人。潘金淑和裴輝全都是有着海外生活經曆的年輕人,對于越南的生活環境早已厭倦,希望今後能換一個環境,過上不一樣的生活。1992年,潘金淑和丈夫在古巴結婚,兩人在蜜月途中,借機逃往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
在加拿大多倫多,潘金淑夫妻兩人低調生活,從不宣揚自己的身份。直到3年後,英國媒體報道了潘金淑,他們才被外界所知。
1997年11月,潘金淑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親善大使”。随後,他們一家又移居美國。如今,潘金淑一家在美國有着自己的幸福小家庭,隻是,戰争給她帶來的傷痛卻伴她終生。直到現在,她每年仍然花費很多時間進行了雷射手術治療,以緩解病痛。
肉體上的痛苦是其次的,但是,那天的經曆成了她一生的夢魔。潘金淑曾經這麼說:“在夢裡,我不知道多少次回到那個烈火熊熊的地獄。我真心希望,所有的孩子永遠遠離戰争!”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