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家們對這個世界進行非同尋常的探索時,有人回望過去,有人則緻力于開創未來。有人細水長流,持續地為這條藝術的大江添一點浪花,最後也能變成一條舉足輕重的河流;有人宛若流星,拖着長長的尾巴,以短暫卻熱烈的生涯照亮天空。伊娃·海瑟(eva hesse)在世間僅留存了34個年頭,便長辭于世。然而在這極短的生命旅程裡,她将自己的靈感傾注到藝術作品中,推動了藝術運動的發展。她不斷突破着自己的實踐邊界,在藝術界及其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印記。
no title (selfportrait),eva hesse 1960,oil on canvas 45.7 x 40.6 cm /18 x 16 in © the estate of eva hesse,courtesy hauser & wirth
海瑟于1936年出生在德國漢堡的一個猶太家庭。那時德國正經曆納粹統治,猶太人遭到全面的迫害,海瑟一家背井離鄉輾轉至美國。經曆戰争恐怖與後來的家庭破碎、母親自殺,海瑟的童年堪稱颠沛流離。然而這并沒有影響海瑟對藝術的追求。16歲從紐約工業藝術學院(new york's school of industrial art)畢業,之後七年的學習與實習經曆都十分豐富。1959年海瑟獲得耶魯大學學士學位。在耶魯,她師從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深受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
no title,eva hesse,1963,oil, collage and decollage on canvas,125.7 x 125.7 cm / 491/2 x 491/2 in© the estate of eva hesse,courtesy hauser & wirth
從耶魯大學畢業後,黑塞回到紐約,在那裡她和許多其他年輕的極簡主義藝術家成為了朋友,包括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等。她和索爾·勒維特有着十分密切的信件來往,1965年勒維特寫給海瑟的一封信件不僅記錄了二人深厚的友誼,同時也提到了許多藝術家會面臨的問題。他對海瑟鼓勵道:“做!放開、大膽、自由地去做!”
legs of a walking ball,eva hesse,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seoul,varnish, tempera, enamel, cord, metal, papier- cache, unkown modeling compound, particle,board, wood,45.1 x 67 x 14 cm /17 3/4 x 26 3/8 x 51/2 in © the estate of eva hesse ,courtesy hauser & wirth
1962年,海瑟嫁給了雕刻家湯姆·道爾(tom doyle)。婚後二人搬到了德國,在那裡他們擷取到藝術家居住權。他們住在魯爾河畔一家廢棄紡織廠中,那裡遺留了許多機械零件、工具和材料,這些廢棄機器和工具的棱角形狀為海瑟的機械繪畫提供了靈感。她的第一個浮雕作品名為《環繞阿蘿西(ringaround arosie)》,畫中有用布搓成的繩子、電線和土。在德國的這一年标志着海瑟的職業生涯進入轉折點。雕塑成為她作品的主要方面。之後回到紐約市,她開始用乳膠、玻璃纖維和塑膠等非傳統材料進行創作和實驗,這些材料後來成為她作品的特色。
ringaround arosie,eva hesse 1965,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ny, fractional and promised gift of kathy and richard s.fuld, jr.varnish, graphite, ink, enamel, cloth-covered,wire, papier-cache, unknown modeling,compound, masonite, wood,67.5 x 42.5 x 11.5 cm / 261/2 x 16 3/4 x 41/2© the estate of eva hesse,courtesy hauser & wirth
海瑟對乳膠有着特殊的偏愛。評論家們認為她将橡膠作為創作媒介的喜好與性直接相關。藝術評論家約翰·濟慈(john keats)說:“即時性可能是海瑟被乳膠吸引的主要原因之一。”海瑟最初的兩件作品《模式(schema)》)和《續集(sequel)》都運用到了這一材料,并且用的是乳膠制造商都覺得匪夷所思的方式。在作品《無題·繩(untitled·rope peice)》中,海瑟使用了工業乳膠:一旦乳膠變硬,她就用鋼絲把它們挂在牆和天花闆上。工業乳膠一般都用于鑄件。海瑟卻把它處理得像油漆一樣,一層又一層地刷,使它形成一個光滑但不規則的表面,邊緣參差不齊得像有毛邊的紙。
schema,eva hesse ,1967,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philadelphia pa ,latex,106.7 x 106.7 x 3.8 cm / 42 x 42 x 11/2 in © the estate of eva hesse ,courtesy hauser & wirth
sequel,eva hesse,1967,latex, pigment, cheesecloth,installation,variable. sheet 76.2 x 81.3 cm / 30 x32 in© the estate of eva hesse,courtesy hauser & wirth
海瑟的作品經常将多個相似形狀以不同形式組織在一起,形成網格結構或叢集。她保留了極簡主義、子產品化和非正常材料的一些定義形式,創造了重複和繁雜的古怪作品。她1968年的作品《特遣隊(contingent)》就是這一概念的典型。在一份關于她作品的聲明中,海瑟這樣描述她的作品《懸挂(hang up)》:“……我從之間直接感受到了荒謬和極端……整個作品絕對是剛性的,繩子圍繞着方框…我對這件作品又喜歡又不喜歡,原因就是它過于極端…這是我做過的最荒誕的結構,這使得它成為一件好作品。”
hang up,eva hesse,1966,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chicago il,gift of arthur keating and mr. and mrs. edward morris by exchange, april 1988,acrylic, cloth, wood, cord, steel,182.9 x 213.4 x 198.1 cm© the estate of eva hesse,courtesy hauser & wirth
海瑟被人們認為是反形式的藝術家。她的作品以簡單的形狀、精緻的線條和嚴格把控的色彩展現了極簡主義精神。美國藝術評論家巴裡·施瓦布斯基(barry schwabsky)描述了她在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的作品:折疊、堆砌、扭曲、纏繞、折疊、平鋪,不同處理方式的事物被聯系在一起;有些材料被反正常、複雜地使用。按照原始質地來說,它們似乎應該有一個預想的狀态,但海瑟卻完全颠覆了它們的呈現方式。她所有的作品,尤其是她的繪畫,都是将繁雜和簡潔奇妙地結合起來,表現出令人戰栗的美感。
repetition nineteen iii,eva hesse,installation variable, 19 units,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ny, gift of anita and charles blatt, 1969,fiberglass, polyester resin © the estate of eva hesse courtesy hauser & wirth photo: abby robinson
海瑟能用最少的處理創作出最富有意味的作品,同時完全改變材料原本所傳達的意義。這種簡單和複雜并存的局面在藝術批評家間引起較大争議。争論的焦點集中在她的哪些作品應該被認為是完整的成品,哪些則是用以研究的草圖或模型。海瑟的畫作常被人們認為是她後來雕塑的草稿,但她本人否認畫作與雕塑之間具有這種強烈的聯系。
海瑟與後極簡主義藝術運動關聯甚多。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将後極簡主義與極簡主義區分開來,其特點是“歡樂和诙諧”、“毫無疑問帶有色情氣息”和“非機械的重複”。
aught / augment,eva hesse,1968,installation variable, 4 units,installation view, ’9 at leo castelli', leo castelli,warehouse, new york ny, 1968,copyright for the harry shunk and shunk-kender photography collections is managed by the j. paul getty trust.latex, canvas, polyethylene sheeting, rope and unidentified materials, metal grommets.© the estate of eva hesse,courtesy hauser & wirth,photo: shunk-kender
藝術家大多敏感,即便是細微的變動都能使他們心緒動蕩。海瑟的童年并不平靜,而她的藝術與童年也關聯甚多。人們在解讀海瑟的藝術作品時常常是以她在生活中的掙紮為背景的:逃離納粹、父母離異、母親自殺、婚姻失敗。但她藝術作品的真正影響完全來源于她的創造力:對材料的創造性使用、對極簡主義運動的回應以及她引領後現代主義和後極簡主義藝術運動的能力。阿瑟·丹托将兩者聯系起來,評價她“通過美學上的不服從表現情感上的混亂。在一個國家的工業廢墟中玩弄看似毫無價值的材料,最終重新定義雕塑”。
no title,eva hesse,1970,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ny,purchased with fund from eli and edythe l.broad, the mrs. percy uris purchase fund, and the painting and sculpture committee, april,1998,latex, rope,string, wire,244 x 549 x 92 cm / 96 x 216 x 36 in © the estate of eva hesse,courtesy hauser & wirth
在後極簡主義藝術領域中,海瑟與同期優秀的男藝術家競争甚多——這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運動。許多研究女權主義藝術史的史學家注意到:海瑟的作品既成功地闡明了女性的問題,又難能可貴地沒有什麼政治傾向。在海瑟看來,女性在體型與體力上的确有天然的劣勢,這種劣勢導緻女性缺少獲得成就的信念——她們甚至怯于肯定自己的成就。“非凡的力量和勇氣是必要的。我一直在考慮這件事。我的決心和意志是強大的,但我缺乏自尊,而我似乎從來沒有克服這一點。”即便藝術界普遍視海瑟的作品有女權主義傾向,然而她卻否認自己的作品是嚴格意義上的女權主義作品,為自己的作品辯護,稱其是女性作品,并沒有考慮到女權主義的觀點。但在接受《女性藝術雜志(woman's art journal)》所做的采訪時,她說道:“優秀沒有性别。”
eva hesse in her studio on the bowery, new york, 1969 © the estate of eva hesse / münchner stadtmuseum, munich / art resource, ny. photo: hermann landshoff
對于海瑟來說,作品的最終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她甚至認為形成過程要比成品更重要。在這一點上,她對物質和過程的執着與她想讓這些作品達到永恒的意圖相沖突。在與收藏家讨論這個話題時,她寫道,“在這一點上,當人們想買它時,我感到有點内疚。我想他們知道,我的作品不會持續太久。生活不會始終是一個面貌,藝術也不會保持靜止。”
forms larger and bolder: eva hesse drawings
2019.11.06–2020.02.16
museumsplatz 1, 1070 vienna, austria
no title,eva hesse,1964,collage, gouache, watercolor, ink and graphite on paper 29.4 x 42.1cm /115/8 x16 5/8 in © the estate of eva hesse allen memorial art museum, oberlin college, oberlin, oh. gift of helen hesse charash, 1983.106.1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