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中原標準時間6月5日(農曆四月二十五日)18點51分,我們迎來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這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

芒種一詞,最早出自《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的解釋是,“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芒種,芒有二層意思,第一個本義是指谷類植物種子殼上的針刺狀物,第二個意思是指真的很忙。種也有二層意思,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
在芒種時節像大麥、小麥這種殼上有細刺的作物已成熟,搶收它們已迫在眉睫。與此同時晚稻,黃米、高粱這些夏播的農作物,也正處于播種最忙碌的時間。
民間常說“芒種”忙種,地裡割麥、栽秧兩頭忙,是農民朋友最為繁忙的時機。
芒種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芒種預示着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芒種時節,夏風吹過田野,農民看着金黃的麥田,曬黑了的臉上印着微笑,不知多少汗水,現在豐收在望,内心感受到了喜悅。
芒種時節就是收獲幸福,再種下希望。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在1988年創作的油畫《夕陽下的播種者》,完全诠釋了中國芒種節氣的特色。
一個人的畫作是能夠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夕陽下的播種者》距離梵高發病去世隻有兩年,屬于梵高後期的畫作,現由荷蘭國立渥特羅庫勒穆勒美術館收藏(rijksmuseum kroller-mueller,otterlo。)
盡管梵高的人生之中該經曆的痛苦,大多已經飽嘗過了。但是他的畫卻依舊是如此充滿生機,始終沒有出現過絲絲陰暗以及令人壓抑不安的氣息。相反,他的畫作以其明快豔麗的對比色彩打動了很多人,充滿着對生活的希望。于是這種希望,帶入了他的作品中,希望無所不在。
1888年梵高《夕陽下的播種者》
《夕陽下的播種者》畫作采用黃金比例構圖,播種者在已收割的田野裡,昂首闊步地向前行走,遠方金色麥田,在夕陽的照耀下,呈現出豔麗獨特的色彩。
《夕陽下的播種者》播種者行走的姿态和位置與地面上的土溝,形成上下動勢的平衡。這種構圖方法應該是得益于日本版畫,一種純平面的寫意。
《夕陽下的播種者》畫作将播種者突出地畫在前面,把夕陽畫成檸檬色的大圓盤,開闊的前景和緊實的背景,呈現出後退延伸的效果。尤其是梵高在處理夕陽照耀散發的光芒,采用了斑駁的筆觸,将西山日落之時,夕陽仍然浮現出完整光芒四射的狀态。
人世間有兩種光芒,一種是太陽,一種是辛勤工作。梵高的《夕陽下的播種者》展現了出來。
《夕陽下的播種者》播下的都是滿滿的希望,以及對生活的向往。播種者的姿态,仿佛是在歌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奮鬥,為她幸福,為她增光。
種地如此,人生亦然,隻有播種希望,才能收獲幸福。
芒種時節至,又是一年聯考時。
2021年聯考全國統考時間仍為6月7日、8日。
聯考時間定于6月7日、8日是因為“678”與“錄取吧”諧音啦。
芒種日,聯考始。6月5日芒種時節種下的,正是一份人生的希望。
這也是送給廣大考生的最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