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小時候就喜歡太史慈這個有情有義、武藝高超的東萊豪傑,每次看到《三國演義》太史慈病逝前大叫:“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這個時候的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代入進去,為太史慈感到深深惋惜。

後來開始研讀《三國志》,發現兩者對于太史慈的叙述相差不大,太史慈前期也是一位骁勇善戰、勇冠三軍的猛将,無奈因為出身低微,不得其主。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欣賞他的孫策,但因為孫策自己太猛、太出色了,短短六年時間就一統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且喜歡自己親自帶兵作戰,手下将領的才華也就得不到施展,看看周瑜、黃蓋等人那時候的表現就知道了,光芒基本被孫策一人掩蓋。等到周瑜、黃蓋等人在赤壁之戰大放異彩的時候,太史慈卻因病去世了,徒呼奈何,讓人不禁悲歎子義英雄不得其時!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太史慈

然而肯定會有人疑問,太史慈那麼猛,為什麼沒和江表十二虎臣列為一傳呢?其實太史慈事迹有被三國志列傳了,不過是和劉繇、士燮合并為一傳,詳情請見《三國志•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裴松之在《荀彧荀攸賈诩傳》中很清楚的說明:“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

而劉繇、士燮身為一方諸侯,太史慈憑什麼作為諸侯和他們二人并為一傳呢?因為太史慈曾經做過短暫的諸侯,而且有大量的山越之民依附。雖然規模不大又很短暫,但也算是一方小諸侯了。

《三國志》: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泾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泾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太史慈與劉繇、士燮并為一傳

太史慈字子義,山東東萊郡黃縣人,他身高七尺七寸,留得一手美須髯。太史慈不但武藝高強,有一手百發百中的神箭術,而且膽識過人又有謀略,更難得的是為人忠孝信義,堪稱三國英雄中的典範。太史慈曾經在東萊郡擔任奏曹史,當時本郡太守與青州刺史焦和有沖突,而東漢朝廷不辨是非,誰家的奏章先到就聽誰的。結果刺史的奏章先發出了,郡守擔心吃虧,就派太史慈星夜趕到洛陽,并用計騙取到青州官吏送的奏章,用刀毀壞。事後太史慈被青州刺史焦和所敵視,為免受到無妄之災,太史慈跑到遼東避難。

北海相孔融聽聞這件事,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可結交。便數次派人去看望太史慈的母親,并帶上錢糧等财物幫太史慈解除後顧之憂。當時正好碰到黃巾軍四處襲擾北海各地,于是孔融便出兵駐紮都昌,沒想到被黃巾賊管亥帶兵困住。太史慈從遼東傳回後,他的母親對太史慈說孔融厚待他們家有恩,應當去幫助孔融抵禦黃巾軍。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太史慈在家裡待了三天後,單槍匹馬趕往都昌,因為黃巾軍沒有料到有人前來相助,圍困還不算太嚴密,于是太史慈乘夜殺入城中去見孔融。一開始太史慈就請求出兵攻打賊兵,但是孔融沒聽,一心隻想等待救援。不知道是不是孔融人際關系不行,等了很多天也沒人前來救援,而黃巾軍圍困一天比一天緊迫。孔融想向平原相劉備求救,但城中沒人能沖得出去。這時太史慈站了出來,打消孔融疑慮,主動請求出城去請援兵。

因為這時黃巾軍圍困很嚴密,于是太史慈用疲敵之計,每天騎馬帶着弓箭出城去射殺黃巾軍,射完弓箭就回城,一連三天,敵軍既害怕又懈怠,再也沒人主動過來圍太史慈。太史慈看機會到了,快馬加鞭向敵軍突圍而去,等黃巾軍察覺,太史慈已經殺出重圍了。太史慈見敵軍想追上來,定馬開弓射殺追兵,個個都是弦響應聲而倒,敵人驚恐不已,再也沒人敢再追擊他了(勇武智謀兼備,缺一而不能殺出重圍)。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到達平原郡後見到劉備,請求劉備派兵救援孔融,太史慈言語中有委婉推銷自己的勇武義氣,可惜這時的劉備更在意自己的名聲,隻肅敬的說道:“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錯過了最佳五虎上将的人選。而太史慈帶着劉備的三千精兵回去後,黃巾軍聽聞有救兵趕到,紛紛四散而逃。孔融解了圍困,愈發看重太史慈的智勇,對他說:“卿吾之少友也。”可惜這時太史慈已經看出孔融并非明主,報完人情後就離去了。

《三國志》:“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是以存之。”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劉備

因為揚州刺史劉繇和太史慈是同鄉,于是太史慈滿懷希望的渡江去投靠劉繇。劉繇這時已經被孫策屢次擊敗,隻能退守到曲阿。身邊之人說可以任命太史慈為大将軍,領軍去抵禦孫策,沒想到這時的劉繇還在以出身看人,他隻是把太史慈任命為偵察兵,劉繇說了句:“我若用子義,許子将不當笑我邪?”

這時孫策已經開始統一江東的步伐,目标正是曲阿的劉繇。一次太史慈帶着一個曲阿騎卒,在一次偵查軍情時,遇上了孫策,上演了一場三國史上罕見的英雄對決,對決地點曲阿神亭嶺,以平局收場。可惜三國志惜字如金,不能盡展其中的精彩。于是這次對決,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數遐想和曲阿小将的傳說。

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都是黃蓋、韓當、宋謙這些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挑戰,孫策也是好鬥之人,制止手下之人幫忙,上前與太史慈大戰。兩人不知道打了多久,孫策刺太史慈的坐騎時,被太史慈引馬躲開,而勾中太史慈插在脖子後的手戟。太史慈也沒有吃虧,同時搶得孫策的頭盔。兩人糾纏在一起厮打,直到雙方軍隊趕到神亭嶺,二人才罷戰各回各家(三國志隻寥寥數語,其中的精彩可以參考三國演義)。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神亭嶺大戰

劉繇戰敗後逃往豫章,隐藏在蕪湖山中,自稱為丹楊太守。太史慈前往泾縣,屯兵立府,周圍山越人紛紛前來歸附。孫策親自率軍前來攻打泾縣,生擒太史慈。孫策見到太史慈後,馬上解開綁在他身上的繩索,激動得握住太史慈手,說道:“子義還記得當時神亭嶺一戰嗎,如果當時是你先捉住的我,你會怎麼做呢?”太史慈答道:“這可說不準。”孫策哈哈大笑:“今後天下之事,我要與子義共同商讨。”于是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并讓太史慈領兵,擔任折沖中郎将。

後來劉繇在豫章死了,他的手下還有一萬多士兵沒處可去,于是孫策力排衆議,命太史慈前往招撫。臨行前,孫策握着太史慈的手道别,問太史慈幾時能回,太史慈回答:“不到六十天一定能回來。”到期果然如約而回。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孫策

孫策因為劉磐勇猛,經常騷擾艾、西安諸縣,于是命太史慈擔任建昌都尉,并率領諸将抵抗劉磐,劉磐聞得太史慈到來,從此不敢再犯吳境。後随孫策讨伐叛黨,一個叛賊手扶在柱子怒罵孫策,太史慈一箭貫穿他的手掌射入梁柱,引得諸将人人叫絕。曹操聽到太史慈的名聲,派人送信給太史慈,裡面什麼也沒寫,隻是放了“當歸”。隻是曹老闆此時下手已經晚了。

孫策與太史慈君臣相得,太史慈得遇明主,可惜這時孫策即将一統江東,剩下打得基本上都是零星戰役。而且孫策每戰必親自上陣,是以後來太史慈和程普、周瑜等老臣一樣,也很少有出彩的機會,在為東吳效力時期太史慈也隻留下這麼一些記載。建安十一年,太史慈病逝,享年四十一歲,而這時離赤壁之戰隻有兩年的時間。太史慈病逝前,無奈悲歎:“大丈夫生于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建功立業,以升于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将要死啊!”

太史慈箭術高超,實力堪比五虎上将,為何沒有列入江表十二虎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