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一天,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列甯在路口遇見了從業人員布哈林。
布哈林走得很匆忙,列甯無意間瞥見他上衣口袋的紐扣快掉了,打算告知,轉身卻發現他不見了。第二天,列甯又碰到布哈林,看見那紐扣仍在搖搖欲墜,便好奇地想知道他何時才能發現,于是故意沒吭聲。到了第三天,那顆紐扣已經掉了,可布哈林仍沒察覺。又過了三天,列甯才看到布哈林的口袋縫上了新紐扣。列甯歎了口氣,拍着布哈林的肩說:“你這才像合格的蘇維埃人!”

當時,蘇維埃政府糧食供給嚴重不足。為了保障生活所需,人民委員會派出了多支征集隊到農村征糧。列甯發現布哈林被推選為一支征集隊的隊長,想起紐扣的事,不禁皺緊了眉頭:“布哈林從紐扣松了到重新縫上,足足用了六天,至少說明他粗心馬虎,這種人不能用。”其他人都覺得布哈林平時踏實肯幹,品行很好,就因掉了顆紐扣被否定,實在不公,于是沒接受列甯的意見,仍讓布哈林當了隊長。
半個月後,有人來報:“布哈林到農村後隻征到很少的糧,還因看護不嚴被富農燒了。”列甯面色凝重地說:“這本可以避免的,我早說過他不能擔此重任。”那人連忙替他開脫:“其實是偶然事故,那個村的基礎本來就不好……”列甯靜靜聽着,忍不住拿起筆在紙上畫起來。周圍的人好奇地探過頭去看。列甯畫了顆大大的黑紐扣,旁邊還留了行字:凡是犯錯必有先兆,對待小事不以為意,大錯就将離之不遠。
(作者:張書甯)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