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淩德工作室 陳凱文
民主黨是否參選的問題,日前又再成為熱話。先有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早前撰文,聲稱民主黨的活路在于:從理念層面清除“拒中反中”思想,或者整個黨像過往一樣正常參選,或者準許個人以民主黨成員身份參選,如果全面禁止參選,那就隻有“死路”一條。及後,又見特首林鄭月娥接受通路時表示,一個政團不參政議政論政,便會讓人質疑其存在價值。

民主黨是否參選的問題,日前又再成為熱話
可是平情而論,民主黨假若今次不派人參選,是否又一定代表他們以對抗方式杯葛立法會選舉呢?因為完善選舉制度的修例通過之後,任何人要在立法會選舉中取得參選資格,必須先從選委會五大界别中的每個界别,均要取得2至4個提名,然後再由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裁定,參選人并沒做過俗稱“負面清單”的行為,才能取得有效提名。
在此情況之下,由于選舉改制後的選委會委員,大多數是由建制派擔任,是以我們可以預料,民主黨如果不像盧文端所言,放棄原有的“反共抗共”立場,他們即使有意參選,都極有可能被資審會dq,甚至是取不得足夠的選委會提名票“入閘”。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民主黨本身便是靠着“拒中反中”、販賣懼中情緒起家的。是故,先不論民主黨人真正的政治信仰,是否真的“拒中反中”,他們毅然放棄此一立場,便必定會喪失原有支援者的選票。如此一來,沒了原有票源的民主黨,即使能夠取得參選資格,究竟又如何獲勝?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立法會在選舉改制之後,将會采用雙議席單票制,民主黨即使喪失原有票源,仍有機會獲勝。然而,他們能夠獲勝有一個前提,便是民主黨派人參選的選區,隻有兩個人出戰。假如建制派派出兩人出戰,而民主黨又因為放棄原有立場而令票源流失,他們的參選便會如同“陪跑”。
除此之外,政府在五月通過區議員宣誓的修例之後,便有媒體消息表示,曾為去年“民主派初選”借出議辦的區議員,将有機會被dq,并會在dq後被追讨上任以來的薪津,因而吓得多名非建制派區議員急急辭職,民主黨的區議會議席亦由80多個,跌至現在隻剩27個。
與此同時,熟悉香港選舉發展曆史的人,都會知道民主黨跟其他非建制派政黨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是純粹靠輿論制造政治明星吸票,而是采用所謂的“吳明欽模式”:透過派人參選成為區議員,借此打下“地方樁腳”,到了立法會選舉時,再利用這些“樁腳”鼓勵當區選民支援他們派出的候選人。
是故,早前爆發的民主黨區議員辭職潮,其結果如同拔掉他們之前打下的“地方樁腳”。如此一來,民主黨即使決定派人參選,但是在原有票源流失,再加上“地方樁腳”被砍掉的情況下,他們究竟又能如何争取選票支援呢?如果他們根本不能獲勝,隻能在參選中“陪跑”,甚至連選舉保證金也取不回來的話,他們的參選誘因又在哪裡?
由是觀之,民主黨假如最終決定不派人參選,很有可能隻是選情分析過後,發現獲勝機會不大,于是選擇謀定而後動。當然,對于民主黨而言,最佳方法是以黨的名義提出推薦名單,但是準許黨員以個人身份參選。如此一來,民主黨便能避免被人認為,不派人參選是刻意杯葛,同時又可讓有意參選的黨員“試水溫”了。
本文原載于橙新聞,原标題《民主黨不參選,可能因為無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