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貝勒大學
編譯 | 公子欣
許多人都有聽音樂的習慣,
尤其喜歡在臨睡前聽音樂來放松。
但這真的有助于睡眠嗎?
當貝勒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副教授、睡眠研究員michael scullin博士意識到自己在半夜醒來時腦海中萦繞着一首歌,他看到了一個研究機會——音樂,特别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歌曲,如何影響睡眠模式?
scullin近日發表在《心理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聽音樂和睡眠之間的關系,他關注的是一種很少被探索的機制:當一首歌或曲調在人的腦海中一遍又一遍重播時,不自主的音樂意象或者說“耳蟲”,這些通常在清醒時發生,但scullin發現,也可能在入睡時發生。
耳朵蟲指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某個片段不由自主地反複在某人腦子裡出現的情況,口語中一般表達為“腦袋裡粘着音樂”。
“即使沒有在播放音樂,我們的大腦也會繼續處理音樂旋律,顯然包括在睡着的時候。”scullin說,“每個人都知道聽音樂感覺很好,不少人通常喜歡在睡前聽音樂。但有時候好事過頭了也不好,聽音樂的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染上睡前揮之不去的耳蟲。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睡眠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經常在晚上聽到耳蟲的人(每周至少有幾次),睡眠品質差的可能性是很少聽到耳蟲的人的6倍。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現,器樂比抒情音樂更容易導緻耳蟲、破壞睡眠品質。
這項研究包括一項調查和一個實驗室實驗。調查涉及209名參與者,他們完成了一系列關于睡眠品質、聽音樂習慣和聽到耳蟲頻率的調查,包括在試圖入睡、半夜醒來和早上剛醒來時聽到耳蟲的頻率。
在實驗研究中,50名參與者被帶到scullin睡眠神經科學和認知實驗室,研究團隊試圖誘導耳蟲來确定它是如何影響睡眠品質的。多導睡眠圖(一種綜合測試,也是衡量睡眠的黃金标準)被用來記錄參與者睡覺時的腦電波、心率、呼吸等情況。
睡覺前,研究者播放了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taylor swift的《shake it off》、carly rae jepsen的《call me maybe》和journey的《don't stop believe》,并随機安排參與者聽這些歌曲的原版或去歌詞的器樂版本,參與者對是否聽到了耳蟲以及何時聽到的做出回應。然後研究者分析了這是否影響了他們的夜間睡眠生理。感染了耳蟲的人入睡困難更大,在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在輕度睡眠階段的時間也更長。
此外,研究者對實驗研究中的腦電圖讀數(大腦電活動的記錄)進行了定量分析,以檢驗睡眠依賴記憶鞏固的生理标志物。記憶鞏固是臨時記憶在睡眠中自發反應并轉化為更長期形式的過程。
圖為:實驗參與者在睡覺時受監測,以确定耳蟲是否對夜間睡眠生理有影響。(圖檔來源:robert rogers,貝勒大學)
scullin 指出,“我們本以為在入睡的時候會聽到耳蟲,但卻不知道人們會報告說經常從睡眠中醒來時會有耳蟲。但我們在調查和實驗研究中都看到了這一點。”
有睡眠耳蟲的參與者在睡眠中表現出更緩慢的振蕩,這是記憶重新激活的标志。緩慢振蕩的增加主要是與初級聽覺皮層相對應的區域,該區域與人們清醒時的耳蟲處理有關。
scullin強調: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音樂能改善睡眠,但我們發現聽音樂更多的人睡得更糟。真正令人驚訝的是,器樂導緻睡眠品質變差——器樂導緻的耳蟲數量是其他音樂的2倍。
研究發現,有聽音樂習慣的人會經曆持續的耳蟲和睡眠品質下降。這些結果與音樂作為一種有助于睡眠的催眠劑的觀點相反。健康組織通常建議睡前聽安靜的音樂——這些建議很大程度上來自自我報告研究。相反,scullin客觀地測量到,即使在音樂停止後,睡眠中的大腦仍會繼續處理音樂數小時。
如何擺脫“耳蟲”?
scullin知道耳蟲對睡眠有負面影響,他建議:
1、首先試着适度聽音樂,如果被耳蟲打擾了,可以偶爾休息一下;
2、聽音樂的時機也很重要——盡量避免在睡覺前聽音樂。如果經常在床上聽音樂,那麼就會産生這種關聯,即使沒有聽音樂,比如當你想睡覺的時候,也可能會觸發耳蟲。
3、參與認知活動——完全專注于一項任務、問題或活動,有助于分散大腦對耳蟲的注意力。
如何促進睡眠呢?scullin建議,在臨睡前不要參與要求很高的活動或做一些會幹擾睡眠的事情,比如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而是花5到10分鐘寫下待辦事項清單,把想法寫在紙上。scullin之前的一項研究發現,睡前花5分鐘寫下即将到來的任務有助于“卸下”對未來的擔憂,進而睡得更快。
參考來源: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5679762198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