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暑假作業敷衍、拖拉的毛病,今年确定改得了嗎?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改變孩子很難,高效的方法通常都沒什麼用。

暑假作業敷衍、拖拉的毛病,今年确定改得了嗎?

馬上就要進入8月,家有六年級娃的媽媽邱女士無奈地跟同僚老田抱怨:“看看,都是國中生了,一點心思都沒有用在學習上。暑假作業還有一大半呢,天天忙着逛吃和打遊戲,以後咋辦啊?”

“我家也是,暑假結束前一周拼了老命補作業,以前我還幫着他一起弄呢。今年我覺得不行,畢竟都十一二歲了,必須給他調一調。沒收手機和ipad,作業都寫完才能拿回去。結果,好嘛,寫是寫得很快,可是那字跟蟲爬似的,一看就是敷衍了事,把我氣的。要都是這個做事态度,以後讀書、工作可真不敢樂觀啊。”同病相憐的老田也拿不出好辦法。

沒有了老師監管,暑期作業成了許多家長的心頭痛。孩子小的時候往往比較聽話,到了青春期,一方面有主見了,開始對作業挑三揀四,另一方面又缺乏對作業進行合理安排和持之以恒完成的自控力,作業不是拖拉就是敷衍。偏偏更重要的地方是,一些學校的高年級暑假作業往往和下一學期的内容有着銜接的關系,它意味着孩子需要複習舊内容、預習新内容,如果沒有認真完成,可能會影響新學期的學習步伐,而缺乏認真的學習态度和自律的習慣也會影響未來的中考、聯考,這麻煩可就大了。

難怪“暑假作業”成了邱女士、老田等父母們頭疼的話題。隻是,但凡涉及到“改變”,常常意味着困難。

“新年自己立個flag都容易倒,何況還是要改變一個半大不小的孩子。”

“改得了拖拉,改不了敷衍啊!”

“别說改變孩子了,就看我們機關,花了幾百萬找咨詢公司,問題都說得很準,可半年過去了又照舊。”

關于“改變”的心理學提醒

在知名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凱根眼中,抱怨不是壞事情——改變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作為發展與變革領域的著名專家,羅伯特·凱根曾經推出過一本專門談改變的書:《深度轉變:讓改變真正發生的7種語言》。在這本書裡,他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在一些更加深刻的變化沒有發生之前,你要改變一些東西,一定會遭遇一些抵抗,這是個人、家庭、組織維持動态平衡的規律。對于一些問題來說,特别具有針對性、明顯成本很低的解決方案往往徒勞無功和不經濟,因為問題會以不同的方式重複出現。除非你能夠認識到那個不斷産生抗拒改變因子的動态“免疫系統”,否則我們不可能發生任何重大改變。

這句話移植到親子教育和暑假作業上,意思就是,用責罵、沒收手機ipad、好言相勸、嚴格的規矩和獎懲等正常方法,是改變不了孩子拖拉敷衍的習慣,哪怕迫于各種壓力,孩子改得了一時,也改不了一世。這種無奈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就是“改變”的真相。不過,羅伯特·凱根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是繞過孩子的“壞行為”,看到一些更核心的東西,為孩子發展成為自律自控的人,打造更具支援性的親子對話空間。

如果你對這樣的方法感興趣,可能需要先看看這份提醒:

1.這份指南不具有改變的高效性。按照羅伯特·凱根的意思,在真正地改變一個人方面,高效的方法通常沒用,真正的改變需要時間。

2.人們需要把矛頭從改變别人身上移開,把力氣用在其他地方。就像打棒球,雖然父母的目标是改變孩子的拖拉和敷衍,但是你不能直奔目标去打本壘,你需要先把一壘、二壘、三壘跑完,才可能接近你的目标。

打破迷思:“父母知道什麼是對的”?

孩子的暑期作業拖拖拉拉、敷衍潦草,感到擔心的父母可能會認為這是孩子在偷懶,缺乏恒心和意志力,如果大人繼續放縱和忽視下去,就無法培養好的學習習慣,以後的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的話有道理,現實也有可能證明這些話,但是,如果父母把這個想法當成了真相本身(而不是我們看到的真相),認為這是對的,且是唯一的對,那麼問題的解決就會自然演繹出我們熟悉的腳本:脾氣暴躁的父母可能會責罵孩子懶、不好好學習、對學習不負責任;重視親子關系和講究教育方法的父母可能會旁敲側擊、用鼓勵代替批評,但最終目的仍然是乖孩子,快改掉壞毛病;懂管理的父母則加強規矩拟定和獎懲措施,加強每日監督力度……很多時候,父母們會發現,這些方法未必可以帶領他們到想去的地方,反而會讓他們和青春期的孩子漸行漸遠。

事實上,不僅僅是我們覺得自己是對的,需要改變的是别人,孩子也同樣這樣想。當父母指出他們的問題時,具備自尊心的孩子總是會使出或明或暗的力氣去保護自己。

“是的,我也想像媽媽說的那樣,成為自律的人,但是,我如果這麼做了,會擔心自己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我覺得不是我自己了。”

“為什麼認為這是我的懶和敷衍,為什麼不說這是因為暑假作業太無聊?”

“我已經夠累了,暑假就不能消停一會兒嗎?”

“做這些作業真的又無趣又痛苦,我不想做,其實也是為了避免體會無能的感覺。”

“我不是小孩了,别一天到晚絮絮叨叨的,好嗎?”

“如果你想自律,你就自己去努力嘛!”

要弱化孩子的抵抗運動,除非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所看到的不是唯一真相,隻是一種可能性”,否則我們就很難不站在指責和批評的角度和孩子對話。

在這個強調父職母職的時代,做父母真的很難。本來不過是普通人,因為結了婚、生了孩子,就自動更新為必須擁有正确養育孩子觀念的權威。父母們承擔了極大的責任:我們得知道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有問題的,我們還要讓孩子了解這些批評都是為了他們的未來好,我們還必須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幫助,畢竟我們要為孩子負責。

事實上,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正确答案,或者說我們對自己經驗下的觀念也常常隻是一知半解。而這種自以為掌握了真理的态度,除了讓父母背負更大的壓力外,也會喪失對孩子的好奇心。

真正的改變是很難發生在這種對話基礎上的。

“小改變”需要鋪墊“大支援”

人們通常以為,要改變一個人,就要清楚地告訴對方行為的後果和别人的看法,進而引發改變。但是,你會發現,你已經說得足夠膽顫心驚了,對方仍然我行我素。

“你再這樣下去,學習肯定要退步的!”

“你看看寫成這樣,老師肯定要罵你的!”

“這都是為了你好啊,還是多學習,不要浪費了整個暑假。”

這讓人想起了一個古老的童話。

風和太陽打賭,誰有能力把路人的外套脫掉。風鼓足了力氣,差點卷走外套,卻被路人裹得更緊;太陽不怎麼費勁,揚起笑臉、發射光芒,路人在溫暖的照耀下自覺自願地脫掉了外套:太熱了,誰要穿啊!

兒童心理學家通常會提醒老師和家長,當我們希望孩子改變時,一定要首先保護孩子的情感,盡量減輕孩子的羞愧感,提升他們的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在關系中感受到我是好的,棒的,重要的,進而對關系産生歸屬感。這被教育研究者瑪麗蓮·沃森稱之為發展性紀律,因為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真正發展出更強大的能力。

羅伯特·凱根同樣表達了這種觀點:改變需要包含挑戰和支援兩個系統的結合。父母如果總是能留意到孩子做了哪些積極的行為,并且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細緻的觀察和這些行為帶給父母的感受,那這個孩子就會從這些話中受益,體會到價值感和重要性——父母不是在評價我,而是在說:“看,我一直在關注你,我喜歡和欣賞你。”

雖然孩子在完成作業上拖拉和敷衍,但是作為朝氣蓬勃的少年人一定也有各種展現他們自我控制、自我主張、自我激勵的行為。

比如:他們總是記得住某個新節目開始的時間,從來不會錯過,這絕非易事;

比如:他們可以相約朋友,安排玩耍項目,進而度過愉快的下午,這同樣需要很強的社會适應性、自我控制力以及時間安排能力。

如果你觀察到了這些,不妨回報給孩子:“我挺吃驚的,也挺欣賞的,因為我在你這個年齡還遠遠做不到這些。”那麼,你就正在為卸下孩子的“抵抗”儲備積極力量了。

規矩重要,破壞規矩更重要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那麼拖拉和敷衍,明确地設立一個規章制度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事實上,拖拉和敷衍可能不隻是孩子有這樣的特點,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多少也會有行為迹象被孩子看到和模仿。他們說不定會認為:“我有時候覺得,在父母心中暑假作業不是那麼重要,事實上,我覺得許多事情都沒有大人嘴上說得那麼重要。”

明确的規矩可以保證父母和孩子都對暑假作業保持一緻的态度,這也會讓孩子感受到這裡有一個正式的承諾: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

不過,如果你覺得拟定規則是為了防止違規,抓住“壞行為”、幹掉拖延和敷衍,那麼,很不幸地告訴你,你又掉入到“通俗腳本”的設計中了:孩子本來說好了每天要完成一定的作業量,可是才執行了3天就故态複萌了。這時候,你會怎麼做?趕緊進行懲罰?指責孩子說話不算數?喪失對這個事情的希望?

想要做到深度的改變,得學習使用“違規的價值”。羅伯特·凱根的看法是,人們很少有一種從破壞規則中感受到公平與支援,提升自尊、培育新的努力的體驗。而這種新體驗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不斷發展自我的空間。

當父母發現孩子又一次拖延或者敷衍時,先不要想着趕緊解決這個問題、處理這個行為,或者責怪自己不夠稱職,最好是繼續觀察一下,看看問題是如何解決掉孩子和父母的,停留在這個沖突中多呆一會兒,并且對自己提一個重要的問題:怎麼了?

比如:你可能發現,作業的枯燥和無趣再一次激發了孩子的沮喪,而他缺乏耐住性子的技巧,偏偏他還擁有一種努力避免被别人發現自己無助的信念,于是使用老方法進行逃避:隐藏無助和沮喪,表演敷衍和拖拉——你可以說我懶、不認真,但不可以說我笨或者缺乏能力。不了解實情的大人一番責怪,反過來繼續促使這一秘密繼續被封存。于是,大人陷在無解的困境中,孩子同樣陷入無解的困境中。

真正影響行為的動機和困境如果沒有被看見,改變都是暫時的。深度轉變的發生需要我們打造一個持續對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作為父母意識到,我們所有的擔心和焦慮是因為我們有一套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而孩子同樣也擁有一套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當這兩套眼光可以對話,我們才能一點一點了解對方,一點點互相支援,尋找雙方的契合點:噢,你這麼做是因為抱有這樣的想法。我也有屬于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希望你也能聽見。怎麼解決我們雙方的需求,我們一起來一點一點商量。

最後,提一句樂觀的話,創造出深度轉變理論的羅伯特·凱根将這種方法運用在企業管理的組織與上司力發展上,據說很成功。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亮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