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編者的話:本文作者張田和戲曲劇作家張永和先生委托本人在此釋出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出戲。本文曾刊登于《中國平劇》。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在平劇舞台上有多少包拯的劇目呢?在陶君起所編的《平劇劇目初探》中,以包公為主人公的劇目多達三十餘種。曾白融主編的《平劇劇目辭典》,涉及包公的故事更有136本之多。像《打龍袍》《烏盆記》《狸貓換太子》《瓊林宴》《鍘美案》《釣金龜》《鍘判官》等,都是包公戲中的經典劇目。在這些包公戲中,有許多帶“鍘”字的大戲,但最常見的有三出,分别是《鍘美案》《鍘包勉》和《鍘判官》,其中以《鍘判官》最為傳奇曲折。

平劇《鍘判官》(又名《探陰山》《普天樂》)雖然仍是歌頌包拯封包正執法如山、不畏權貴的清官戲,但是卻與其它的包公戲有所不同,因為這出戲中的包公不僅是陽間的高官,還要下至陰曹地府去審理冤案,是陰、陽兩界的大清官,這就有點邪乎而與衆不同了。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鍘判官》講的是:柳自芳之女柳金蟬在元宵之夜随家人一起鬧市觀燈,不料途中與家人走散,路遇屠戶李保,李保見柳氏小姐貌美多金,遂起了貪财好色之心,竟要施暴,柳小姐奮力抗争,被李保勒死于喜鵲橋下。柳氏的表哥,也是柳氏的未婚夫顔查散恰巧由此路過,看到柳氏的屍體向詳符縣報案。詳符縣知縣江萬裡乃一大庸官,僅憑一枚柳小姐的金钗就斷定顔氏為兇手,将之判以絞刑并立即執行。顔母見兒子死後立屍不倒,遂到開封府鳴冤。包拯詳審此案後發現确有冤情,但所謂的“兇手”已死,包拯便親赴陰曹檢視生死簿。柳金蟬因枉死而到五殿閻羅王前喊冤,不巧五殿閻羅前去朝拜上元天官及地藏王菩薩,由其判官張洪暫管生死薄。張洪聽過柳氏所訴的冤情後,檢視她的生死簿,才知道殺她的竟是自己的外甥李保。為了袒護李保,張洪偷改生死簿,但這一切都被給大殿填燈油的鬼卒油流鬼看到,張洪威脅油流鬼不許說出實情,并且讓他将柳氏壓在陰山處。包拯下陰曹後找不到柳金婵的冤魂,是以懷疑有鬼卒作弊,他責問五殿閻君,雙方為此争吵,不歡而散。包拯為查明真相自己尋找,尋至陰山時恰巧碰到油流鬼,油流鬼将張洪偷改生死薄的事告訴包拯,并引柳金蟬前來相見。案情大白後,包拯複到五殿閻君前告狀,因有油流鬼和柳金蟬作證,張洪隻得招供。五殿閻君開始還袒護其屬下,後油流鬼出示生死薄被判官張洪撕去之頁,在事實面前,閻君無話可言,方将張洪交與包拯,并允顔查散、柳金蟬兩人還陽。包拯回到開封府,将張洪與李保一起用狗頭銅鍘開鍘問斬,顔查散與柳金蟬結為夫妻。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鍘判官》根據清道鹹年間著名子弟書藝人石玉昆所著的長編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九回改編而成,是一出八本(有資料說是十四本)的連台本戲,後經過濃縮改編而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三俠五義》最初的版本為石玉昆的說唱文學《龍圖公案》,時在嘉慶年間已經風行,後有人将其中的大量唱詞删去,增加修飾為小說,名為《龍圖耳錄》。光緒五年(1879年)又經石玉昆親自加以修飾潤色,定稿印刷發行,始名《三俠五義》,又名《忠烈俠義傳》。

此戲問世很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升平班戲目》中就已存在,根據《龍圖公案》改編而成。但當時大内和民間的舞台上還是以昆腔、弋腔兩個劇種為主,随着亂彈的發展、成熟,以及帝後們的喜愛,不久平劇便頻繁在宮内承應,在坊間盛演,尤其到晚清時期,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内,平劇都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劇種之一。據文獻記載,清同治、光緒、宣統年間,《普天樂》均在宮中為帝後表演過。這出連台本戲為何起名《普天樂》,筆者以為可能受到另一出優秀的連台本戲的影響,此戲即是清張大複的以演鐘馗嫁妹為主要内容的傳奇劇本《天下樂》,因兩戲都出現了鬼魂,而情節又有某些相似之處,故《普天樂》仿《天下樂》之名。

連台本《鍘判官》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本《菊部群英》,由“四大徽班”中春台班的當家旦角陸玉鳳(素仙)扮演柳金蟬。清同治中期,幾大徽班為招徕觀衆競排新戲,其中尤以四喜及春台最多。劇人陳彥衡在《舊劇叢談》中載:“三慶演連台本《取南郡》,為排本戲之嚆矢……春台之《鍘判官》、《混元盒》,皆步其後塵。”陳氏所述恐有錯訛,三慶班于光緒三年(1877年)左右方才排演連台本戲《三國志》,春台班排演這出連台本戲《鍘判官》應在同治末年。劇評家張肖倫在其《燕塵菊影錄》中說得更詳細:“大奎官(劉萬義)善唱包公戲,其全本《鍘美案》極能轟動一時,各園并以此戲競争。某年大奎官、徐保成唱此戲——大奎官之老包,保成之閻君;而小穆之老包,大雙之閻君,同時亦在内城演唱也。”大奎官、徐保成均是鹹豐、同治、道光年間著名淨角,而其中的小穆即穆鳳山,為大奎官弟子。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北京圖書館藏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中收有清宮的《普天樂》戲曲人物畫23幅,其中還有對此劇主要人物服飾及臉譜的詳細圖解,據專家推測這些圖檔的創作時間最晚不超過同治年間。最新鮮的是,畫冊中竟然沒有包拯的畫像。包拯到哪裡去了?原來畫冊中的主人公陰陽判官即是包拯。畫像中,這位陰陽判官下陰曹時的扮相太絕了,無論是臉譜,頭上戴的相紗,身上穿的蟒袍,還有頭上罩的水紗,均是白一半黑一半。羽公《菊海鈎奇》雲:“在昔演《探陰山》之包拯,戴半黑半白之相紗,穿半黑半白之繡蟒,罩以半黑半白之水紗,謂其為兩界也。……(穆)鳳山,(金)秀山,皆作是樣。”(見《戲劇月刊》第三卷第六期)

在宮内常扮演包公的名家有穆鳳山、金秀山、裘荔榮、郎得山等人。穆鳳山一名長壽,号小穆,原是票友下海,卻是革新平劇花臉行當的第一人。他曾将連台本戲《鍘判官》摘出其中一本單演,名為《探陰山》,并為該劇的包拯創制了新腔,演出後大受歡迎,開創了上演“折子戲”的先例。在行腔方面,“黑淨(指包拯等勾黑色臉譜之角色)唱腔之用鼻音,小穆實始作俑”(徐珂《清稗類鈔》)。他的唱化剛為柔,流暢婉轉,一改過去花臉唱腔直來直去之法,創出了許多新腔,韻味濃厚,頗具影響,時稱“銅錘架子,無不擅長”。

還有一個正淨演員叫劉永春,在宮中和民間也善演這出戲。劉永春也是大奎官的弟子,他“體碩面黑,嗓音洪厚”,行腔與穆鳳山以柔媚婉轉見長不同,頗似黃鐘大呂的名淨何桂山,故又被評“足傳何九(桂山)衣缽”。劉永春首先改變了這出戲中包拯半黑半白的裝束。1900年劉永春第二次到上海演唱時,以一出《探陰山》聲名大噪,并改變了以往包拯的扮相。“惟包孝肅穿白袍,與各戲之皆穿黑蟒異,以為陰陽差別,今諸伶皆效之。”(孫玉聲《三十年來伶界之拿手戲》,1910年9月24日《圖畫時報》刊出《劉永春之<探陰山>》戲畫)包拯穿白蟒,相貂上披魂帕(黑色水紗),直到今天,所有上演此劇者均宗此扮相。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善演此劇的,稍後還有金秀山、裘荔榮(即後來更名為裘桂仙的名淨)。讷紹先、書子元、劉壽峰等均工此劇。同時,既唱老生又唱花臉的表演藝術家劉鴻聲也以唱《探陰山》響名于世。其後私淑劉鴻聲的高派老生高慶奎也兼演此劇,“俨然以劉鴻聲之晚年自比矣”(《菊塵菊影錄》)。二人均灌有唱片,刊行于世,為後世留下珍貴的音響資料。上世紀30年代崛起的有“金霸王”美譽的金少山,更是以《探陰山》為他的拿手傑作。

包拯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不畏強權、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京師(開封)還流傳着“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歌謠。由于人們太過喜愛、崇敬包拯,甚至在全國各地都建有包公祠或包公廟,像北京的順天府衙門内就建有包公祠。在百姓心中,包拯就是清官的代名詞,他執法如山、公正嚴明、無私無畏、富有智慧,而且還具有神力,傳說他是文曲星下凡,是以能日斷陽夜斷陰,這點在清昇平署所藏的《普天樂》劇目中的陰陽判官也即包拯的臉譜中就能看到。這張包公臉譜明顯不同于我們常看到的白眉高聳,帶白月牙的黑臉包公臉,而是一半黑、一半白的陰陽臉,連眉毛與月牙也是一半黑、一半白。這種畫法正是為了突出包拯能審陰陽的特點,而且也正符合《鍘判官》中包拯為破冤案需要進出陰曹的劇情。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盡管《鍘判官》的故事有些荒誕,但百姓仍愛看,這是因為在清朝中晚期,官吏們的A錢腐敗之風越來越盛,而且官官相護,使受冤蒙屈的人無處訴苦,大家都希望現實中的“官老爺們”也能和包大人一樣,執法森嚴,清政廉潔。清朝思想家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說道:“國亂無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得理,于是不得不愬之于神,而詛盟之事起矣。……于是賞罰之柄,乃移之冥漠之中”。是以,人們隻能寄希望于戲中,通過演員們真實的表演,暫時在虛構的精神世界中找到公平與甯靜。

1950年,這出表現善惡終有報的《鍘判官》,因其宣揚了封建迷信而被文化部明令禁止演出。直到1957年左右,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二次召開全國劇目會議,為了貫徹“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擴大戲曲演出劇目的範圍,對這出有着神化迷信外殼,實際上卻是歌頌舍生忘死、執法不阿的清官精神,嘲諷腐朽吏制,甚至對陰曹地府大不敬的優秀劇目首先開禁。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裘盛戎《探陰山》

裘桂仙之子、著名裘派創始人裘盛戎首先演出了全部《鍘判官》。當時的北京平劇團亦排出了最強陣容,三個著名花臉藝術家一齊登場,裘盛戎飾包拯,周和桐飾閻君,張洪祥飾張洪,此外,名旦李毓芳、名老生馬長禮分别飾演柳金蟬和昏官江萬裡,此劇甫一上演,就受到了觀衆的熱烈歡迎。

該劇一直演到“文革”前,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被解禁重返舞台。這出讓平劇愛好者等待了許久的好戲,一經複演就又受到熱烈歡迎,尤其是其中的折子戲《探陰山》,現已成為平劇中的經典劇目。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上世紀80年代,重新恢複《鍘判官》時,重任落在了裘盛戎的最佳門人方榮翔肩上。方榮翔的嗓子雖然沒有他的老師那麼寬厚、響堂,但頗有裘韻,隽永細膩。同時他又十分敬業、刻苦,善鑽研、會演唱、精表演,因而把這個得以絕地逢生的《鍘判官》唱得風生水起。可惜,方榮翔也因積勞成疾而壽祿不永。

聊聊平劇《鍘判官》的“殼兒”和“瓤兒”

孟廣䘵

幸有方榮翔弟子孟廣祿接着又拾起了再度恢複這出唱做并重的佳劇的任務。孟廣祿有一條銅鐘般的好嗓子,唱做又不惜力,觀衆特别欣賞這位裘門再傳弟子。同時,孟廣祿的同門師兄弟鄧沐玮、康萬生,都是唱、念、做有相當高明技巧的名淨,他們亦對這出《鍘判官》情有獨鐘。特别是《探陰山》一折,在演唱包拯那一大段核心唱段:“扶大宋錦華夷赤心肝膽”時,由[二黃導闆]起接[回龍],轉[原闆]再轉[散闆],三人的行腔運調各展所長,各有千秋,高亢、嘹亮、濃郁、遒勁,把這出佳劇演繹成為觀衆最喜愛的花臉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