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周王朝,相信大家應當都十分熟悉吧!這個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上百年的早期王朝,為我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傳奇故事,其中的許多英雄人物至今仍然廣受大家的尊敬與崇拜。而今天,小編卻要向大家介紹一位"窩囊"無比的周天子——周赧王。他雖說不像周幽王那麼昏庸,但是卻飽受時人的冷眼與輕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解析一番吧!

"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根據這段史籍的記載,這周赧王也真是生不逢時。在周王朝苟延殘喘之時,才得以繼承天子之位。而此時,周王朝的處境可謂是十分危險的,原本偌大的王畿之地也因前代天子的數次分封而不斷被侵蝕。就連原本統一的政府都被分裂開來,形成"東西周分治"的尴尬局面。
在内憂重重的同時,周王朝的外患也是連綿不斷。自從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威信便一落千丈。在春秋時期,天下諸侯基本都處于"聽調不聽宣"的狀态,不過當時的諸侯國都還算謹慎,每次稱霸之時大多都會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那時的周天子在諸侯眼裡還算有幾分薄面。但到了戰國時期,這局勢就大有不同了。
戰國七雄們此時早已跟周王室撕破了臉皮,可由于王室實力衰微,高坐朝堂的周天子也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隻得乖乖地匍匐在"七雄"的腳下瑟瑟發抖。其他小諸侯國見王室已經衰落到這種地步了,更加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甚至還時不時去天子那"打打秋風"。在如此内憂外患之下,周赧王自然沒有任何威信可言,他也是以成為了周王朝史上最窩囊的一位天子。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周赧王本寓居于東周公國中,但當時的秦武王早已有了"問鼎"之心。于是他便派遣自己的右丞相樗裡疾率領兵馬前往東周,以試探天子的反應。令他沒想到的是,樗裡疾遭到了周赧王的嚴詞拒絕,這着實讓秦國丢盡了面子。樗裡疾心想:你讓我丢臉,我也不能讓你好過。于是便一怒之下将周赧王趕出了東周,周赧王便隻得灰溜溜地率領着王室前往西周避難。此時的周天子,在諸侯的玩弄之下宛如喪家之犬一般,顔面盡失。
而周赧王的另一件被史學家們"大書特書"之事,相信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在長平之戰後,秦國之勢早已銳不可當。眼看着強大的秦國就要對自己下手了,周赧王當然不能坐以待斃。但此時的他早已落魄至極,手裡又沒錢又沒兵,拿什麼和秦國抗衡呢?迫于無奈之下,周赧王隻得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向城裡的富人家借錢。其實周赧王的理想很豐滿,他妄想着在打敗秦軍之後,用戰利品來償還這些債務。可是,畢竟現實是很骨感的,匆匆拼湊起來的軍隊又怎麼可能是秦國虎狼之師的對手呢?戰敗之後,債主們天天逼着周赧王還債,迫于無奈之下,他隻得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現在常說的"債台高築"這一成語,便是由此而來。
"秦昭王怒,使将軍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稽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與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在這件事情沒過多久之後,周赧王就去世了,而大周王室也是以徹底湮滅在了曆史的浪潮之中。其實,周赧王的悲慘經曆,也是因時勢而生,如此窩囊地渡過一生,周赧王要怪也隻得怪自己生不逢時了。對于周赧王,不知道大家又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