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8日電 題: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專訪2018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呂堅
中新社記者 阮曉
“我們要做的是‘頂天立地’的研究,‘頂天’,是指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封面文章,‘立地’,是讓這些基礎研究很快應用,接地氣。”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講座教授、2018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呂堅接受中新社記者通路時,這樣形容自己的研究工作。
于是,讓飛機減重,讓汽車更安全,讓5g信号穿透手機外殼,讓手術中植入的骨闆、骨釘自然降解,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課題,在呂堅這裡都有了交集——将材料發揮到極緻。
以團隊最近研發新的電動車吸能盒技術為例,呂堅解釋,目前市場上一般電動車的吸能盒,均使用超高強度的鋼作為材料,發生激烈碰撞時,極速的減速度将對駕駛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然而,“用納米材料發展的新技術,既減重,吸能更多,減速度也更小。”
去年5月,呂堅的研究成果——全球首創、強度最高的“雙相超納鎂合金”材料相關論文在《自然》期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這也是中國結構材料領域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首篇封面文章。
他上司的研究團隊早前成功發現制造超納材料的新方法,不僅彌補了目前材料應用領域内金屬玻璃變形能力差、钛合金抗磨損性能低、鎂合金強度低降解快等缺陷,還将材料的整體範圍大大拓展。
“以前大部分材料是金屬材料或非金材料,而超納材料讓我們在金屬材料和非金材料中得到無數種組合,進而帶來更多奇特的實體、化學性能,也為制備性能各異的超納材料打開新的大門。”呂堅說。
今時今日的成果源于多年積累,為打開這扇“新大門”,呂堅其實已在材料科學領域内深耕逾30年。他在表面納米化科學工程等領域的應用及前景貢獻,令他獲得2018年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
作為國家恢複聯考制度後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的“新三屆”學生,呂堅回憶起年少讀書時光,仍感慨特定的曆史時期,造就了當時特殊的學習環境。
“同學們都來自全國各行各業,有的當兵,有的做記者,有的可能本來讀文,後又考去學理,但有一點一樣,那就是他們對學習的渴望,對來之不易學習機會的珍惜。”
2018年的全國聯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對于這扇很多莘莘學子視為“人生轉折點”的大門,呂堅則認為,做學術應該是終生學習的過程。
“做研究是一個馬拉松,考大學隻是一個短跑,短跑冠軍最後不一定能在馬拉松中跑在最前面,關鍵是看你進了大學之後怎樣做。”
他以自己從事的材料科學領域為例解釋,包括鋼、鐵等在内的很多材料幾千年前就存在,如何在“廢銅爛鐵”的基礎上做出“黃金白銀”,用不一樣的冶煉方式、技術發展讓它們煥發新生,值得窮盡整個學術生涯去追求探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