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年,即順治九年,清廷舉行了入關的第4次科舉考試。一名來自睢州(今河南睢縣)的年輕人高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
他叫湯斌。
湯斌生于1627年,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還沒到15歲就讀完了《左傳》《戰國策》《公羊》《史記》《漢書》等經典書籍。有意思的是,他在明朝參加童子試,獲得了秀才功名;卻是在清朝參加了會試,獲得了進士功名。
考中進士後,湯斌被選為弘文院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讨。3年後的1655年,湯斌外放陝西,出任潼關道員。在清朝,道員是正四品官員。湯斌第一次外放,就是擔任正四品地方官,起點還是蠻高的。

湯斌是一個很樸實的官員。在離京赴任的路上,湯斌買了3頭騾子,自己乘坐1頭,仆人乘坐1頭,剩下1頭馱著兩副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這幅光景,毫無四品大員風光上任的派頭。
事實上,湯斌的官場之路也一直波瀾不驚,升遷也按部就班。除了為父親守孝3年外,湯斌曆任翰林院侍講、《明史》總裁、内閣學士等職。1684年,江甯巡撫出現空缺。在朝廷推薦合适的人選時,康熙皇帝出聲了。他說:“朕聞湯斌從孫奇逢學,有操守,可補江甯巡撫。”
湯斌曾經拜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孫奇逢為師,是以康熙皇帝認為他“有操守”。就這樣,湯斌在57歲這年任職江甯巡撫,成為封疆大吏中的一員。
在湯斌臨行前,康熙皇帝千叮咛萬囑咐:“居官以正風俗為先。江蘇習尚華侈,其加意化導,非旦夕事,必從容漸摩,使之改心易慮。”康熙皇帝要湯斌在吳地一帶移風易俗,去掉奢侈的習俗,返歸淳樸的民風。
康熙皇帝還送了3軸禦筆書法給他,說:“今當遠離,展此如對朕也!”這話說得很親熱了,哪裡是君臣離别,分明是戀人在依依惜别。
湯斌就任江甯巡撫後,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信任。
此前,淮安、揚州二府遭受水災,前任江甯巡撫餘國柱奏報朝廷,稱水退去後還可以種田,第二年應繼續征收稅賦。湯斌經過實地考察,發現洪水仍然沒有退去,根本就無法耕種,便奏報朝廷,收回了餘國柱的話。
在蘇州城外有一座五通神祠,已經有數百年曆史。每當有年輕女子生了病,人們就說是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不允許給她治病,導緻生病的女子常常病死。對于這種封建迷信思想,湯斌堅決予以打擊。他派人毀掉五通神的塑像,還将各州縣類似的祠堂全部拆除,以免害人。拆掉的木料,統統拿來修建學校。
在湯斌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吳地風氣煥然一新,老百姓都心悅誠服。
湯斌為官正直,從不媚上欺下。當時朝廷裡有一個叫納蘭明珠的大學士,權傾一時,許多官員對他阿谀奉承,隻有湯斌從不巴結他。朝廷考核官員時,在外任職的官員紛紛向納蘭明珠送禮,隻有湯斌沒有送禮。
然而,“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湯斌遭到了納蘭明珠、餘國柱等人的忌恨和毀謗,被康熙皇帝召到朝廷質問。适逢湯斌染病在身,他帶病入朝觐見康熙皇帝,也不為自己辯護,隻是說自己天資愚昧,有很多過錯,請求嚴厲懲處。
看到湯斌态度很好,康熙皇帝沒話說了。
1687年,湯斌因病去世。他雖然當了35年官,其中3年在富庶的吳地擔任巡撫,隻要稍微“放松”一下自己,也會撈個盆滿缽滿。但湯斌沒有這樣做。他去世時,身邊竟然隻有8兩銀子。朋友徐乾學捐助了20金,才得以出殡。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