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黃陂城關街道小巧玲珑,十分熱鬧。古城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大南門、小南門等,六門洞開,沿滠水河與城邊水埠設有四個碼頭,水陸交通便捷,物流頻繁。
九街十八巷縱橫交錯,店鋪、館、肆林立,并分别有“好吃一條街”、“當鋪一條街”、“金鎖銀鍊一條街”等特色美譽街巷,人來人往,生意興隆。

一、古黃陂熱鬧“九街”
1、玉帶街:城關東部,由小東門向西北斜轉,繞泮池、節孝祠至大東門。北連正街,南接河街。街道曲折,瑩回如帶,故名玉帶街。
2、城隍街:城東北,街道斜向東西。街裡有城隍廟而得名。街中還有關嶽廟,關公、嶽飛都有塑有坐像。
3、聖後街:在聖廟之後(即今人民會場之後)。聖廟是供奉聖人的地方,廟内供有孔子、孟子、顔子、曾子和七十二賢人的牌位。聖廟前右旁豎一石碑,上勒“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大字。廟門兩邊都有木栅欄着,不準車轎入内。
4、十字街:南起河街,北貫正街(今前川大道),與廳上街相對呈“十”字,故而得名。為商業繁華之地。昔年王正起捐贈創立的“芹香局”設在此街。
5、廳上街、又名天城街:南起正街三眼井,北抵鼓樓老衙門。大略在今人民會場處至實驗中學校院偏西老前川中學教學樓前不遠處。亦即現在大南街中段偏東一點。
6、正街:民國前稱中正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中山大道,現名前川大道。東起泮池,西抵大西門。是城内的一條主要街道。
7、河街:南靠滠水河而得名(實際南靠城牆,城外才是滠水),即現在的人民街。街内有“點将台”和“楊婆橋”。相傳宋代佘太君行軍至此,休整操練,築有土台,稱之“點将台”。點将台與望魯台、釣魚台為黃陂風景名勝“三台”之地。
8、後街:以北為後,即在正街之北。又名嫁貨街。位于現在的文體廣場(現在廣場為日寇轟炸黃陂後留下的廢墟地)。當時縣商會設于此街,有黎元洪題字,此亦熱鬧處。
9、西街:位于城西而得名。是一條很熱鬧的大街。原稱公安街,現稱民安街。南起正街,北抵小西門(今老汽車站以南)。出古城經小闆橋、大闆橋直通西寺。
二、古黃陂繁華“十八巷”
1、甘家巷:為大東門北向的一條小巷。前有劉氏宗祠即劉彬士祖祠。祠門挂有“文魁”匾額,祠後緊靠城牆。
2、姜家巷:在甘家巷西。前有王氏宗祠,後靠城牆,街巷窄小。
3、吳家巷:在泮池附近,通往城隍街。是條小巷,人家稀少。
4、鐘家巷:通聖後街。巷側建有節孝祠。
5、東城街:又名東城巷,北出聖後街可至鼓樓(今實驗中學院内西南)。
6、西城街:又稱西城巷,東起鼓樓,西抵“鐵鎖龍潭”。
7、周美巷:又稱周米巷。亦稱真武路或真武巷。在現在糧食局處。陳仇九曾住此巷并對周米巷街道路面進行過很好的修整。路口有陳仇九手書“真武路”三字。
8、戴家巷:由正街通往河街,清代以來一直沿用此名,是條古老的街巷。巷内有王家朝門、問津客棧。
9、羅家巷:由王家朝門側,通向羅家園。
10、大火巷:龍潭南,在戴家巷斜對面,正面有火官廟。
11、小火巷:龍潭南,大火巷西,巷中有雪映寺,是紀念晉代孫康少時映雪讀書所建,寺内有孫康塑像。還有藥王廟,供有藥王孫思邈塑像。
12、馮家巷:西通西街,東連龍潭。
13、席家巷:又稱遂家巷。巷口連着接駕湖。接駕湖為清代恭迎欽差劉彬士南巡之處,故名。接駕湖又名薛家湖。
14、裴家巷:在真武巷西,北通正街,南接河街。著名的“五層樓”位于此巷之北。解放初期,縣人民政府曾設于此。
15、葉家巷:與永豐倉、雷祖殿相彙合經通河街。
16、郭家巷:在西街側,連通接駕湖和小西門。
17、永豐巷,又稱永豐倉:因巷内有一屯集谷物的大糧倉而得名。巷道内有程氏牌坊,當年“二程”出生處。曆史上曾稱草木巷。現稱文教巷。
18、柳家巷:在大西門附近,堤邊有仁壽宮。
三、古黃陂威武“六門”
1、大東門:原稱昭明門,在現在的前川大道(原中山大道)的東出口處(五小東南,黃陂飯店東北,區外貿西南)。
2、小東門:原稱文昌門。今人民街東出口處。
3、大南門:原稱景福門。前川第二國小北,稻花香酒樓以南,附近地今仍稱大南門。今大南街名即源于此。
4、小南門:原稱康阜門。原縣搬運站,現蔬菜公司老宿舍以北外。
5、大西門:原稱豫泰門。前川第一國小後,原城關醫院西不遠,現仍稱大西門。
6、小西門:原稱豐享門,在小闆橋附近,小闆橋商場之南。
四、古黃陂熱鬧“四碼頭”
1、大西門碼頭、即大西門外的碼頭:位于城西南大興閘處,為客運碼頭。每天有木船航行漢口堤角、藤子崗(港)。每班載客10~15人。縣城至河口,亦通客運。大船載客20~30人。小船載客10~15人。都是往返航行。同時,此碼頭也是運輸日常生活用品的碼頭。每天都有運輸蔬菜、豬、禽、蛋的船隻上下裝卸。其地附近現仍有稱為大碼頭的村子(現已融為前川街道)。
2、小南門碼頭:位于縣城小南門河邊。是裝運竹木、百貨、雜貨的常用碼頭。
3、大南門碼頭:位于大南門外河邊。是裝運谷、米、雜糧、豆餅的糧食碼頭。
4、小東門碼頭:位于黃陂大橋處。是裝卸煤炭、煤油、木材、雜貨的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