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大學生核酸采樣後,下巴竟然“掉”了

作者:光明網

“梁醫生,有學生在采樣過程中下颌脫位了!現在合不上嘴巴,快點過來幫忙……”

6月9日晚上10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科梁衍燦副主任醫師正在中山大學南校區支援核酸采樣工作時,碰巧遇到一位男同學下巴脫臼,立即用熟練的手法3秒為他複位。

此前,也有一名越秀區市民在做核酸檢測時掉下巴,幸好為他檢測的是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的醫生,得以現場複位。

醫生特别提醒:

颞下颌關節脫位容易複發,做核酸檢測時要避免快速大張口。如果以前從未發生過“掉下巴”,不用擔心會在采集口咽拭子時發病,發生幾率很低。

男生做完核酸檢測,嘴巴合不上了

“當時,一名男同學坐在椅子上,嘴巴張得很大,下巴前伸,唾液外流,表情哭笑不得……”剛剛完成三個多小時采樣任務的梁衍燦副主任醫師接到求助資訊時,立即趕去支援。結合男同學剛做完核酸采樣的病史,他初步診斷是颞下颌關節急性前脫位,也就是俗稱的“掉下巴”。

男大學生核酸采樣後,下巴竟然“掉”了

梁衍燦副主任醫師讓男同學坐到場地邊上,背靠着牆,準備給他做手法複位。“我告訴他目視前方,就像在家裡看電視一樣,盡量放松……”梁衍燦副主任醫師說道,但男同學可能也被自己的遭遇逗樂了,一直在尴尬地笑,過了一會兒才緩和下來。

這時,梁衍燦副主任醫師把兩個大拇指放在男同學的下颌磨牙處,其餘手指托住下颌骨,先是向下向前用力,然後往上往後送,男同學的颞下颌關節就成功複位了,整個過程隻用了3秒。

男大學生核酸采樣後,下巴竟然“掉”了

随後,男同學告訴梁衍燦副主任醫師,自己之前就有過颞下颌關節脫位的經曆,當時複位後沒有用繃帶固定。

于是梁衍燦副主任醫師給他做了疾病病情宣教,讓他注意下颌制動(用繃帶固定)兩周,若複位後沒有制動或制動時間不夠,被撕裂的韌帶、關節囊等沒有得到很好的修複,可能會出現反複脫位,影響日常生活。

這種病容易複發,複位後也要當心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科梁衍燦副主任醫師介紹,颞下颌關節脫位是指張大嘴巴時,髁突與關節窩、關節結節或關節盤之間完全分離,閉口時不能自動恢複到正常的位置。臨床主要表現為嘴巴不能正常閉合、疼痛、吐字不清、唾液外流等。

颞下颌關節脫位以急性前脫位為主,主要是由于開口的程度過大導緻的,例如打呵欠、唱歌、大笑、吃飯時嘴巴張得過大、較長時間嘴巴大張(如口腔科治療時)等。

急性前脫位沒有得到正确的治療,如複位後沒有制動或制動時間不夠,被撕裂的韌帶、關節囊等沒有得到很好的修複,可出現複發性脫位。“例如這位男同學之前有脫位的病史,可診斷為複發性脫位。”梁衍燦副主任醫師說道。若急性前脫位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使颞下颌關節長期處于脫位的狀态,則易形成陳舊性脫位。由于關節窩内及周圍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使關節複位更加困難。

梁衍燦副主任醫師表示,颞下颌關節的複位通常采用手法複位,複位後正常進行颞下颌固定2~3周,常采用的是顱颌繃帶固定法。若手法複位不可行,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手術方法複位。“颞下颌關節急性前脫位為急性發病,一旦發生應立即就醫治療,以防疾病發展為難治的複發性脫位或陳舊性脫位。”

小貼士:這樣做避免颞下颌關節脫位

如何避免發生颞下颌關節脫位呢?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李志鵬副主任醫師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科梁衍燦副主任醫師給出以下建議:

1、對有複發性颞下颌關節脫位史的市民采集咽拭子時,可優先考慮采集鼻咽拭子。如果現場條件不允許實施鼻咽拭子采集,采用口咽采集方式時,可緩慢張口,手部輕托下巴,避免快速大張口。有這類病史的市民應事先告知醫生,讓醫生有所準備,權衡利弊,在完成操作或治療的前提下盡可能小張口。

2、對于以往發生過多次“掉下巴”,自己曾嘗試過複位成功的人,為避免感染風險,應先戴好口罩,離開人員密集的核酸采集區,手消毒後嘗試自行複位。

3、如果複位不成功或無法自行複位,則應該及時到醫院尋求口腔科醫生幫助。手法複位後,還進行彈力繃帶固定2周,限制張口2周。颞下颌固定期間張口不要超過1厘米,固定結束後也盡量不要做大張口的動作,循序漸進地進行颞下颌關節活動範圍的訓練。

4、平時應避免大哭、大笑、大口吃飯等誇張的張口動作;不要用牙齒咬核桃、開瓶蓋等堅硬的物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身體疲勞,少打哈欠;食物應選擇柔軟的、富有營養的,細嚼慢咽。

文、圖、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張陽、黃睿、王心怡、呂雅傑、梁劍芳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