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吃貨眼裡的山西地圖是這樣的(必收藏~)

吃貨眼裡的太原吃不上郝剛剛可以去吃郝強強;串串叔叔排不上隊可以去牛王廟;王萍面皮等不到位可以轉戰志勇片湯;南肖牆的丸子湯人多傷不起,那就來碗打鹵面;天氣涼,喝點頭腦吃點燒麥,那就去清和園吧!
老太原打鹵面
在太原,開始新的一天有很多種方式,鮮香四溢的打鹵面就是其中一種。鹵一般用肉片、雞蛋、黃花、木耳、腐竹等食材勾芡制成,味道鮮、鹹。吃飯時隻要端着煮好的面條,讓大師傅往面條裡舀入鹵湯汁,加入一點山西老陳醋,就可以敞開腮幫子享用了。面條吸入嘴裡發出呼呼的聲音,連湯帶面讓人吃的酣暢淋漓!
頭腦頭腦,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晨起食用效果更好。它是太原特有的風味早點,是清代學者、醫學家傅山為孝敬其母所發明,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是以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挂一盞紙燈籠作标志。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頭腦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和滋補的功效。
吃貨眼裡的大同去帥府街吃兔頭,去廣靈吃豆腐幹,去渾源吃涼粉,去靈丘吃熏雞,去陽高吃杏脯,當然還有随處可見的刀削面、羊雜、涮羊肉、黃糕……
大同刀削面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過于大同刀削面,可稱“面食王中王”。它入口外滑内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大同刀削面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團,然後用濕布蒙住,饧半小時後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萊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
渾源涼粉
渾源人愛吃涼粉,不分春夏秋冬,街頭上,一年四季都有那麼幾十家擺涼粉攤的。吃過渾源涼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獨特的味道。渾源涼粉不僅好在涼粉的品質上,更主要是好在調料上。道地的渾源涼粉的辣椒油是按照獨特的配方、加工、研制而成,清而不膩、辣而不澀、樸而奇香、香而純正!
吃貨眼裡的晉中去榆次吃“三寶”(元宵、灌腸、豆腐腦),去平遙吃牛肉,去太谷吃太谷餅,去祁縣吃喬家八碗八碟,去靈石吃谷壘,去左權吃炒面,去壽陽喝珍珠粥,去介休吃貫餡糖……
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久負盛名,起源年代無考,清代時已譽滿三晉。史載清末,慈禧太後途經平遙,享用平遙牛肉後,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為皇宮貢品。它軟硬均勻,食之綿軟可口,鹹淡适中,香味醇厚,回味悠長。
太谷餅
太谷餅因産于太谷縣得名。始于清代,具有甜而不膩、酥而不碎,味美鮮香等特點,以其香、酥、綿、軟而聞名全國,享有“糕點之王”的美稱。“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這首歌讓太谷餅名譽天下,成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吃貨眼裡的忻州去忻州吃瓦酥,去原平吃鍋魁,去神池吃月餅,去五台吃台蘑,去定襄吃蒸肉,去河曲喝酸粥,去五寨喝羊雜……
原平鍋魁
因在曆史上奪得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原平鍋魁是一種烤制的面食,面餅呈黃色,香、甜、酥、脆。根據包餡與不包餡可以分成空心鍋魁和實心鍋魁兩種。原平鍋魁制作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餘年。
神池月餅
神池月餅以其“皮酥餡香、口味濃郁、松軟不膩、久存不變”的特色赢得人們喜愛。據傳康熙帝第三次禦駕親征噶爾丹,行經神池義井屯,恰逢集日,康熙乘興禦遊,發現趕集的商賈以香味誘人的月餅為幹糧,問:二月緣何有月餅?奏曰:中秋時節,當地百姓用麥粉和神池胡油、水配以食糖、芝麻仁等制作月餅。貯存于瓷甕以備時節之需,可存放數年不變味。
吃貨眼裡的朔州羊拐彎吃起來好豪放,右玉的熏雞味道香,應州牛腰不是牛腰!懷仁的糖幹爐還叫閃塌嘴……去朔州,邊吃邊聽故事喽!
羊拐彎
羊拐彎是朔州的一道特色風味,其實就是羊腿關節的那一段。"羊拐彎"的做法很多,有的用高湯熬,也有烤,但通常是先炸後炖,吃起來有一種蒙古烤全羊的味道,由于是羊腿的關節處,骨頭很長,雖然吃起來不太友善,但不妨礙吃貨們。隻要是美味,就不要在乎吃的形象了!
應州牛腰
應州牛腰其實是一種面食,起源于清代中期,其色如咖啡,松軟甜潤。相傳在清代中期,應縣城内有個叫于義的飯店掌櫃把白面和糖稀和起來,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裡炸制,撈出一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而且顔色很象煮熟的牛腰,應州牛腰是以得名。1900年農曆8月,應州知府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住在懷仁城裡,特地把牛腰貢給他們品嘗,受到好評。慈禧還真以為是牛腰呢!
“最山西”是由今日頭條山西營運中心主辦的山西綜合資訊媒體賬号,歡迎訂閱!誠邀自媒體達人、各地市企業、行業廣告代理合作交流!郵件請發送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