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90後遇上創業》一一1.7 緻聯合創始人

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出版社《當90後遇上創業》一書中的第1章,第1.7節,作者: 陳栩琳,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當90後遇上創業

創業團隊中一把手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一把手的能力決定了公司未來發展的潛力。創業光有一把手當然還不行,得有團隊啊。一個好漢三個幫,組了團隊,大家就都是創始人了,以後企業發展了,各位的名字是要刻在公司博物館裡,供後面進公司的小弟小妹們瞻仰和注視的。

公司發展了,掙錢了,有名氣了,聯合創始人也是公司很寶貴的财富,也該樂呵樂呵了吧。

從名譽上說,其實創業成功對聯合創始人不太公平,誰叫人類都記性簡單,隻能記住一個人的名字,然後放大為整個公司。誰還記得facebook的創始人除了小紮,還有幾個,除了那個倒黴蛋愛德華多因為太倒黴讓人記住以外,還有那個同志的誰,還有那個誰,最後估計還要翻翻史料才能知道了。

小紮再牛,沒有幾位聯合創始人的努力也沒有今天的facebook。既然是團隊成員,沒有誰是多餘的,牽一發都是動全身的。

不以打工者的心态創業

聯合創始人對公司的作用幾乎是一樣大的,但在世俗的眼光裡待遇卻差太多了,現實的不公平很容易導緻内心的不平衡,很多聯合創始人漸漸走上了一條職場人的路,以打工仔的心态在創業。

創業之于打工最重要的差別在于心态。打工是一天8~10小時制的,下班後想的就是酒吧、ktv和家裡軟軟的沙發。創業是出了辦公室的門腦袋裡還必須要轉起來,思考公司的未來,滿腦子應該是公司的戰略啊,現金流啊,市場政策,等等。吃個路邊攤都會聯想到與公司發展相關的問題,然後迅速沖回辦公室去加班,把思路理順。

創業的責任是團隊中每個人的,不單單是一把手的。當然,一把手應該把最重的那個擔子挑起來。但是,如果聯合創始人沒把這個當回事,用以前打工時候的狀态來對待目前的創業,什麼事都靠一把手去想去指令該怎麼做,自己負責完成,沒有任何的拓展部分,就算一把手再強再能幹,這個團隊也隻是一架波音飛機拉着幾台拖拉機在飛,飛不了多遠。

這種團隊表面看起來相當的和睦,聲調、頻率在外人看來是多麼和諧啊,譜出的是一曲小橋流水般的恬靜。不用像如臨大敵一樣唱着命運交響曲,玩着心跳。但是細看,全是一把手在發聲,團隊隻是在機械地執行,一把手忙得天昏地暗,下面的人個個面無表情、目光無神,說是在開創一片天地誰信啊。

不以老好人的形象創業

老好人最鮮明的形象就是《西遊記》裡的沙和尚,任勞任怨,不像打工仔那樣懶散,同時不腹黑,這種聯合創始人最讓一把手放心,他不會在公司裡天天搞内讧,玩演技,耍無間道。他們充分體諒公司,也非常明白創業公司本來就是一介浮萍,随時都可能挂掉,玩不起天翻地覆般的刺激,搞不得内讧。難道老好人就是我們期盼的最佳聯合創始人嗎?

我要說的是老好人同樣是傷不起的。

老好人缺乏想法,隻是低頭苦幹。

或許喬布斯說的例子能有說服力一些,看看大師是怎麼玩轉團隊的吧。喬布斯幼年的時候看到鄰居家的老大爺把有棱有角的很多石頭放到一台機器裡面去,開動機器,棱角分明的石頭互相碰撞,發出巨大的雜音,許久之後,石頭都變成圓滑的石頭出來了,樣子好看又完美。他把打磨石頭的過程比作團隊,需要團隊的互相争辯,越激烈越好,才能把原來一個毛胚“想法”漸漸打磨成完美的計劃。喬布斯鼓勵團隊進行各種思想的激蕩,觀點的碰撞,他在邊上看着,吵得越兇他越高興,馬上要挽袖子打起來的時候,他就很威嚴地喊“停”,完美的計劃就出來了。iphone和ipad經過這麼打磨能不完美嗎?

又和諧又吵得不行的團隊哪個一把手不喜歡啊。但是聯合創始人也想自己的某個天才時刻出來的天才想法能幫到公司,讓公司能鯉魚跳龍門,從此一把手一人得道,跟着的哥幾個也能雞犬升天。如果聯合創始人有這種意願和想法,那麼作為一把手就應該給予充分肯定。

美好的初衷剛開始時總是被現實無情地打壓。

創業者都有強勢的一面,特别是一把手,很多時候有着常人沒有的對問題的獨到看法,這種看法是創業必需的,但這種獨到眼光會羁絆團隊的意見。當出現不和諧聲音的時候一把手更多的是拍着桌子說“就按我說的做”,然後說“散會”,撇下一個長長的背影走了。事情如果真如一把手說的那樣往好的方向發展,多次以後,團隊中的人難免産生依賴心理,漸漸地,誰也不去自讨沒趣地發出不和諧的聲音了,但都放在心裡嘀咕:那家夥不是半神嗎,就按他說的做吧,免得撕破臉不好看。

創業成功沒有固定的方法,唯一的标準就是不要犯一丁點兒錯誤,這些都是創業公司傷不起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都是一把手的決定難免有錯誤的時候,一個緻命的小錯誤對公司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一把手這個時候罪過就大了去了,任何決定都像喬布斯的鄰居放進去的小石子一樣,都不是最完美的,要和團隊反複讨論,激烈争辯打磨出來的才是一個完美的計劃,這個計劃實施起來衆人心裡也會爽,畢竟包含了自己的思想元素,執行起來的效率更高。學喬布斯那樣,鼓勵争論,聯合創始人多參與政策的讨論,一把手放下強勢的一面,靜靜地聽,必要的時候說句“stop”就ok了。

不以兼職者的身份創業

好萊塢電影《社交網絡》紅極一時,這個自傳類電影本沒什麼看點,本不至于引起這麼大的轟動,火爆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根據facebook的發展曆程改編的,關于facebook的任何事情都能成為社會的熱點被讨論。紮克伯克本就是一個神話(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億萬富翁,試想一個80後掌管着一個市值1000億美金的公司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态),人都喜歡膜拜神話,想看看有些人為什麼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為神。

《社交網絡》很好地再現了facebook經曆了團隊内讧、外部環境的絞殺而最後成功的。就像一把刀沒有經過火的淬煉是不能成為一把絕世好刀的。電影中一個情節給我印象很深——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保留了公司30%左右的股份之後在外實習,公司内部的事就交給了紮克伯格和肖恩帕克來管理。實習的日子似乎過得挺逍遙的,隻等着公司開party和慶祝會議的時候回來好好感受一下。這就是創業中兼職創業的典型,這樣做就隻能是把團隊往火坑裡推。

團隊中一人在外幹着其他的事,把股份留着,你們做好了我回來享受勝利的果實,做不好也不影響我在原機關的仕途,真的充分“了解”了我在本書中講的plana和planb的精華。雖然這個人的貢獻不多(電影中愛德華多也隻是個出錢的,既不會程式設計也不懂營銷,甚至被描述成一個法盲,戴了cfo的頭銜啥都不會,更别指望他在上市路演的時候幫上忙了),但他對團隊的士氣是一個打擊,團隊中肯定會有怨言,憑什麼你在外面好吃好喝過着逍遙日子,老子就要在這撅着屁股沒日沒夜地幹活,有懈怠心理是肯定的。

很奇怪,同樣在矽谷的另一家偉大的公司youtube,也曾經存在創始團隊成員在公司開創的重要時期要保留股份繼續回到學校讀書。

團隊成員如果以兼職的身份來創業,說明對創業前景不是很有信心,事情的發展不是很明朗,常常霧裡看花,那麼人都有自己的止損原則,或者說斷尾求生。其實不在于利益怎麼配置設定和保留,而在于與團隊擰成一股繩這種勁兒丢了,創業團隊沒有了凝聚力就沒有戰鬥力。

另一方面來看,聯合創始人做出這種決定,離開了公司,不在其位怎麼謀其政,創業不是放風筝,吊着根線就可以,創業需要事必躬親,全身心地投入。想着可以遠端操控,隻會漸漸和團隊夥伴疏遠,當出現利益沖突的時候就有被架空的危險。當你回來那天,公司已經面目全非,大家都在想這家夥是誰啊,一副老闆的架勢,得瑟得很,團隊成員像介紹新員工一樣介紹你,這種滋味能好受嗎?你在公司時的老員工重新洗牌,新員工都不認識你,這是一種特别的凄涼和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