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葉淑明
何先生(1949-),原籍番禺,出生于英國香港,是何英東博士的次子。早年在香港、英國和加拿大接受教育。何先生的主要職位為香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及友榮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何振軒
再來看看培華基金會的年度紀念特刊,從1984年的"兩周年紀念特刊"到2007年的"25周年特刊",我們可以看到,培化團隊中有一群年輕人,原有的風格充滿活力,生機勃勃,跨越黃河,穿越長江,穿越沙漠,向西走去, 穿過官東,南北,前線後面,都有自己的身影,但随着一頁曆史篇章翻過來,這些被昵稱為"雙書"的年輕人,現在已經逐漸步入中老年,正是很讓人有了"春到春,白頭"的歎息。然而,回顧幾十年的奮鬥經曆,耕種和播種,養着自己的樹人,敬業,雖然為青春付出了代價,又何感到遺憾呢?
他們都是香港的精英。每個人都有豐富的經驗,在無盡的故事背後,不僅香港人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群體,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他們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們的思維、性格、氣質和工作,那些得到他們幫助的人,受益於培化教育基金, 但也想了解他們。
在培華20周年之際,李兆基的講話,特意為一群培華事業獻給自己的青年成員,做了表揚,他說:"特别是貞家純潔、閩崗、淑清、全正、金逸、荊昌......會員們表示衷心感謝,因為他們的不懈努力,讓培華赢得了各界朋友的信任、支援和贊譽。
何明思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振軒的父親是何英東,一家之父是鄭宇軒,成家的父親,賈傑是李兆基,舒青的父親是吳彥德,闵剛的父親是王華生,張昌的父親是胡漢輝,梁愛石的叔叔是著名畫家黃妙子, 侯的父親是何天,方文雄的父親是方潤華、思梅、金義、陳,父母是改革開放之初最早參與大陸建設的。"
傅芸今天,何明思不禁為此歎息:"他們中的許多人年輕時就去過國外,學到和接觸到的都是西方文化、習慣和生活,家鄉不是什麼可知道的。因為父母之間的關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承擔了祖先的友誼。這種感覺是看不見的,不可觸及的,但有着悠久的曆史,枝葉相連,并持續了幾代人。"
何先生(右)現就職于中山大學
何先生是培華市常務委員會主席,是何英東先生的次子,何英東先生當時沒有直接參與貝聿銘的工作,希望為年輕一代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舞台來踐行"樹人"的理想。何振軒工作熱情高漲,在同一個人身上,有一定的聲譽。
像何振軒這樣的富家子弟,拿着金湯匙,一般人都會認為,沒有個人的努力,都可以為我做好準備。其實,他們的優勢,隻是不用擔心第一桶金子,而是要把父親的生意發揚光大,在塔上,再到更高的樓層,下了功夫,不亞于别人賺到第一桶金子,壓力就更大了。
何先生于一九四九年出生,于英國高中畢業,畢業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73年,何先生回到香港,為父親創辦的友榮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擔任該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當時,父子倆共用一間辦公室。何英東以他修煉陶器的心,變亮了。何振軒小試牛刀,在公司建立了健全的金融體系,展現了其長期的管理人才,讓父親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
此後,他協助父親從事家族企業,包括房地産、建築、航運、酒店等領域,何英東最初在内地興建了中山溫泉酒店、高爾夫球場,何振軒跟随四處走動,在父親的耳熟能下,學習做生意和與人打交道的技巧,加深了對内地的了解。這些對他今後擔任培華市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大有裨益。何先生不僅看起來像個父親,還繼承了他敏銳的經濟頭腦和淳樸的作風。
何先生和李先生
多年來,外界對何先生的印象,比較内斂、冷靜、忠誠、淳樸、精明、有事業心、謹慎保守來形容,其實他是一個"文藝資本"的人。中學時,開始學習柔道、空手道,大學畢業後練習太極拳,回到香港後開始練習國内一拳,一次練習20多年,水準較高,擔任香港意大利拳擊協會會長。
何先生可以說是武俠商業大師,也是精通武林的大師,兩者能結合,當成大師。是以,有人說他把太極拳放在四兩公斤,應用到培華的工作中,雖然是開玩笑,但并非沒有道理。
左起:何振軒、李兆基、梁愛思、何英東、何明思
培華成立那年,33歲,如今幾十年的光影,眼神轉瞬即逝,已經過了一年多了。他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工作一絲不苟,培華的許多項目,都是向自己的事務低頭,奔在一線,經常主持開學典禮或閉幕式教育訓練班,研究、咨詢,總結經驗,鼓勵學生,甚至親自派導師到教育訓練班地點,為此遠至西北和新疆等偏遠地區。
他的責任心,赢得了父母和同行朋友的贊譽,培華同僚可以把幾十年如日的日常認真推進每一個項目,保持團隊的凝聚力和高昂的士氣,顯然與他的個人魅力有關。
劉景志對常委會主任說,有如下描述:"何振軒先生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物,不喜歡高調唱歌。當我問他基金的工作是否占用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時,他回答說:"負責财務和審查是很多工作,作為常務委員會主席,我的工作更多的是公共關系,但參加會議和活動有點壓力。"從這個回應中,可以看出何先生謙虛的一面。
何先生現就職于中山大學
"如果像他所說的那樣,所有機構的負責人都做公共關系,那麼美國總統就做公共關系,"劉笑着說。誠然,公關工作涉及基金會對外關系和形象管理的協調,如何建立和維護公衆信任,一切資訊傳播、咨詢、規劃、實施和服務,無所不包,直至中央上司,下至貧困山區學生,每一個捐贈者和受益者,他必須考慮到,不容忽視。沒有肆無忌憚的耐心和修煉,就很難勝任。
而何振軒能堅持幾十年而不懈怠,又能調和丁寅,帶領集團,做一個聲音和色彩,這并不容易,恒因為他心中一直有一個信念。"人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培養人才不僅能助力國家建設,還能使我們這群在香港出生、在歐美受教育的黃帝,增進對國家和民族的了解,"他說。
何先生在東方酒店接受本文作者采訪
作者與何先生合影
2004年,何先生當選為香港中華總商會第44任會長,成為中國大會成立100年來最年輕的主席。現任何英東集團首席執行官,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東省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僑協副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董事局董事、香港科技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香港公開大學董事會成員、香港管理專業協會董事會及執行委員會成員、香港青年獎勵計劃董事會成員、 香港基金榮譽委員會委員、香港國術總會會長、亞洲國術聯合會副會長、國際國術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等。
對李兆基等長老和社會各界的贊揚,何先生謙虛地說,個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基金每個成員的工作都是強制性的,我們不付錢、合作、貢獻,因為培華的事業确實很有意義。
閱讀這篇文章,品味廣州的過去:
名人少年系列:閱讀私人何英東
何英東與白天鵝
走私真相:何英東挑戰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