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新型消費發展迎重磅支援政策。國務院辦公廳21日釋出《關于以新業态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五個方面部署18條舉措,提出經過三至五年努力,促進新型消費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費示範城市和領先企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顯著提高,“網際網路+服務”等消費新業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趨于成熟。
《意見》從加力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加快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加大新型消費政策支援力度等方面進行部署,明确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财政部等多個部門的職責分工。《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網際網路+服務”、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加快社會服務線上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大5g網絡、資料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此外,《意見》強化财政支援,要求各級财政通過現有資金管道、按照市場化方式支援新型消費發展,促進相關綜合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研究進一步對新型消費領域企業優化稅收征管措施,更好發揮減稅降費政策效應。
分析指出,今年以來,盡管消費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較大影響,成為經濟複蘇薄弱環節,但新型消費在疫情中逆勢快速發展,也成為政策支援的重點。
9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确定支援新業态新模式加快發展帶動新型消費的措施,促進經濟恢複性增長。
随後,國家發展改革委于9月15日召開視訊會議,提出要順勢而為培育壯大抗疫中湧現出來的新業态新模式,大力激發新興領域的發展活力。9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玮表示,圍繞進一步挖掘新型消費潛力,接下來将從“擴容提質”和“優化環境”兩個方面發力,進一步創新無接觸消費模式,推廣線上開放課程、網際網路診療等服務,促進健身、旅遊等線上線下融合,支援實體商業發展線上業務;同時不斷完善促進新型消費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包括完善5g網絡、物聯網等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制定完善促進新業态新模式帶動新型消費的稅收、金融、社保、就業等政策。
此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資訊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電視電話會議提出,着力擴大有效需求。會議明确,加快發展新型消費業态,推進網際網路和各類消費業态深度融合。商務部日前啟動“全國消費促進月”活動,其中,鼓勵消費新業态新模式成為重要内容。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疫情催動下,以遠端教育、遠端醫療等網上服務,以及網絡購物、直播帶貨、社交零售等為代表的新型消費逆勢上揚,釋放出巨大潛能,線上線下融合創新催生的新業态新場景、供應鍊整合和管道營銷創新帶來的新模式新服務,成為推動消費更新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新力量,企業轉型和發展擁有了更廣闊的前景和更大的市場空間。
地方也在積極部署,加快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要發力點。例如,8月4日印發的《四川省培育發展新消費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加快建設以5g網絡、資料中心、人工智能等為重點的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新型資訊産品供給。深圳也提出,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和新消費發展,為深圳産業數字化轉型建構基礎。
朱克力表示,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科技和消費創新的驅動器,以5g網絡、物聯網等資訊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本身就對應了新型資訊消費市場。同時,新型消費以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和綠色智能化産品為重要依托,5g、資料中心等資訊基礎設施上有效聚合了網際網路技術、資料、算法、算力等新要素,既為新型消費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平台基礎,也為開拓消費創新空間和提升新消費體驗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讓新型消費擴容提質更有依托與保障。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新型消費的發展不僅能夠從需求端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通過拉動最終消費帶動經濟增長,而且能夠從供給端發力,通過網絡數字技術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進而實作供需比對,消費與投資良性互動,釋放内需潛力。
“新型消費不僅包括基于新業态新模式的消費對象和消費方式,還包括适應數字經濟發展變化的新消費環境和消費政策。”關利欣認為,圍繞進一步促進新型消費發展,一方面,需要鼓勵市場主體加快創新,消除新業态新模式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增強經濟恢複性增長動力,更好地釋放内需;另一方面,需要完善适應新型消費發展的政策和治理規則,深化包容審慎監管,健全使用者權益保護、産品追溯、算法審查等機制,營造安心放心誠信的消費環境。
朱克力建議,下一步要以新消費和新基建為兩翼,以推動産業融合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構築以新基礎設施為運作基礎、新生産要素為内在源泉、新市場主體為有生力量、新協作方式為組織形态、新治理體系為長效支撐的新經濟生态系統,為中國經濟保持定力并開啟新發展格局保駕護航。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吳宏浩
來源:作者: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