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Photoshop Lab修色聖典(修訂版)》—第1課1.7節言歸正傳

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photoshop lab修色聖典(修訂版)》一書中的第1課1.7節言歸正傳,作者【美】dan margulis,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1.7 言歸正傳

photoshop lab修色聖典(修訂版)

上面的讨論說明,與其他方法相比,移動lab曲線不僅速度快,而且技術上也稍占優勢。但是,研究lab的人期望的是出現奇迹,上面這些試驗所展現出的優勢微不足道,幾乎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最簡單的應用。使a、b曲線變陡是最基本的操作,在此之上可以做進一步處理。但很少像本章所做的那樣,使a、b曲線的移動量相同。當a、b曲線的移動量不同時,所有這些rgb模式下的替代方法都将會消失。

舉例來說,anza-borrego沙漠公園内的沙子具有明顯的黃色色調。調整ab曲線和提高飽和度都能夠突出它。在我個人看來,黃色不夠吸引人,我更喜歡紅褐色。是以,如果為了讓自己滿意的話,我不會像前面所做的那樣,把a、b曲線移動相同的距離。我會将a曲線的兩端向内移動3格(像在黃石湖照片中所做的那樣),b曲線隻移動1格,就像在黃石canyon圖像内所做的那樣。這兩步移動所産生的效果如圖1-14b所示。

現在我們稍微透露一點第2章的内容,a通道掌管的是洋紅-綠色軸線,而b通道掌管的則是黃-藍色軸線。我選擇的是着重加強a通道的洋紅-綠色。該照片内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綠色的,但是有些對象,尤其是大塊的岩石,有着強烈的洋紅色成分。峽谷壁上的土壤則幾乎沒有這兩種成分:有些部分有很輕的洋紅色,其他部分有些淡淡的綠色。然而,各部分都有藍色的對比色——黃色。

是以,我所做的移動會稍微增強所有黃色,但沒有像圖1-12a所示的那麼嚴重。部分黃色稍微偏暖一些,更接近洋紅色;其他部分則稍微偏冷,更接近綠色;剩餘部分則變得更黃一些。與綠色相比,明顯偏愛洋紅色的對象會受到強烈影響,它們更偏向紅色,因為洋紅色成分的增強程度是黃色成分的3倍。是以,出現各種色相變化,飽和度也普遍增強。岩石在微黃色泥土中顯得很突出。

據我所知,色相中的所有這些正反變化都不能通過在rgb或cmyk模式下調整出來。lab之外的所有指令都無法做到讓某些黃色偏向綠色、某些黃色偏向洋紅色,并同時保持某些黃色根本不變。

是以,圖1-14b看起來很簡單。它看起來非常自然,會讓人覺得在rgb模式下一定有辦法可以進行模拟,就像圖1-12b至圖1-12d模拟圖1-12a一樣。

但事實并不是這樣。

如果仍心存疑慮,那麼接下來的這個練習将消除您的疑問。圖1-15b不是為了展示人物本身,而是為了解釋ab曲線是獲得某些效果的唯一方法。l通道保持不動,建立這幅圖像的ab曲線隻是一條直線,使它們盡可能變陡。兩條直線與中央的水準線交叉,其交叉點位于中心點的左邊。左側是負的一邊,即冷色邊。

是以,這幅圖像變得趨向于綠色和藍色,但是曲線很陡,使人的部分皮膚變得更紅。是以,産生了這種怪異的效果:部分皮膚的紅色變得更加強烈,而其他皮膚則帶着磷光青色。

如果給您一幅像圖1-15a這樣的原始圖像,要求您必須制作出像圖1-15b這樣的效果,因為客戶想要這種抽象的效果,您該怎麼處理?

如果您不懂得使用lab,那就會覺得無從下手,這種變化不可能實作,因為我們要使類似的紅色朝着不同的方向調整。除lab外,沒有任何其他色彩空間使我們能夠把一些紅色變為藍色,而使一些幾乎難以區分的紅色變為橙色。然而,如果我們了解lab,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做出這樣的修改。

這種要求是可笑,因為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要求建立像圖1-15b這樣的效果。

《Photoshop Lab修色聖典(修訂版)》—第1課1.7節言歸正傳

圖1-15:上圖為原始圖像,看上去呈棕褐色調。右圖中人似乎來自另一個星球。實際上,這個版本是在lab模式下建立的,它隻修改了a、b通道。

然而,如果您承認除了lab功能之外無法将指定顔色中的一部分偏向紅色,而另一部分偏向綠-藍色(青色),就會出現一個小問題。如果隻有lab可以制作出圖1-15b,那麼也隻有lab可以制作出圖1-16b,這是把圖1-15b以18%的不透明度應用到原始圖像所産生的效果。客戶可能經常要求像圖1-16b這樣的效果,因為其中人物面部的顔色變化很具吸引力。原始圖像中的背景幾乎和面部顔色相同,而現在的背景則明顯偏黃。嘴唇比原始圖像中更紅,這正是我們所希望得到的,因為這符合人們同時對比所看到的效果。我們希望将對象從周圍環境中分離出來,無論是像圖1-11光學幻覺中的整體變化,還是嘴唇從稍顯黯淡的膚色中分離出來都可以。影室模特就是完全按照這種方式進行化妝,因為攝影師希望産生這種明顯的對比效果:更紅的面頰和嘴唇。

為了使我們了解為什麼這些替代方法都不令人滿意,圖1-16a模拟圖1-12c。它通過指定錯誤的配置檔案使顔色變得更鮮豔。在這個例子中,在将檔案轉換成cmyk模式傳遞列印之前,配置檔案采用的是adobe rgb而不是srgb。畫面确實得到了改善,但仍然顯得單調,我們看不到其中顔色變化的節奏。

最後的練習并不是最後的校正。在實際情況下,我會對最後一幅圖像做更多處理,希望您也這麼做。然而,其他那些移動不需要lab,是以省略掉,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單純的lab移動産生的,在其他顔色空間中無法實作的效果。

《Photoshop Lab修色聖典(修訂版)》—第1課1.7節言歸正傳

圖1-16:左圖中指定錯誤的配置檔案adobe rgb,增加了飽和度,但沒有建立出任色彩變化。下圖是将圖1-15b以18%的不透明度應用到原始圖像所産生的效果。

此外,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考慮怎樣用圖1-15b的18%建立出圖1-16b。極端的ab曲線不但使某些顔色超出cmyk色域,甚至還超出顯示器的顯示能力。在印刷頁面上,我們盡量接近非常鮮豔的顔色,尤其是人的嘴唇和前額部分。photoshop在這些情況下必須臨時處理,并且不知道嘴唇是亮紅色,前額是明亮的冷色調。圖1-15b沒有特别的意義,它隻是說明這時開始降低不透明度,讓我們準确了解所發生的操作。

《Photoshop Lab修色聖典(修訂版)》—第1課1.7節言歸正傳
《Photoshop Lab修色聖典(修訂版)》—第1課1.7節言歸正傳

建立這種效果的曲線很陡,我們這裡沒有給出插圖,這不是因為我們篇幅不夠,而是希望您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時您應該能夠想象出曲線的樣子,如果還是做不到,則請在學習第4章之後再回到這個練習,那時您就會發現這是件很輕松的事情。

最後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要故意增強物體的所有顔色,使它們超出自然狀态下的實際顔色。既然lab是實作它的方法,為什麼要先實作它?

誇張的色彩看起來總比實際顔色更有吸引力。我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事實:許多看過照片修改後誇張色彩的人都會感到愉悅,而當他們看到實際顔色時,卻無法感受到那種快樂。因為在增強顔色之前,他們感到顔色的實際變化還不夠顯著。

總之,眼睛明顯喜歡令人愉悅的色彩,這基本上如同我們喜歡自己偏愛的食物一樣。

小結

本章介紹了最簡單的lab移動: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對比度、銳化和增強所有顔色。但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它無法處理具有明顯的原始圖像。

然而,這種方法是更複雜lab移動處理的基礎。從技術上來說,在增強顔色時,這種方法優于在rgb模式下實作的同樣操作,它建立出的顔色變化效果更自然。它不用在photoshop下建立選區就能夠區分出rgb模式下無法區分的類似顔色。

本文僅用于學習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異步社群觀點。非商業轉載請注明作譯者、出處,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