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門“十二才子”孔繼涑與《玉虹樓法帖》

目前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一展廳展出的“聖賢的足迹 智者的啟迪——孔府珍藏文獻展”中,展出了一件國家圖書館藏、孔子後人孔繼涑所輯《玉虹樓法帖》。此叢帖刻拓精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

孔門“十二才子”孔繼涑與《玉虹樓法帖》

玉虹樓法帖

(清)孔繼涑輯 清乾隆間拓本

孔繼涑,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九代孫,在叔伯兄弟之中,孔繼涑排行十二,人稱“十二公”,又因自幼勤奮好學,才思靈活,被稱為“十二才子”。在曲阜市陋巷街南首東側有一處雅緻的“十二府”,即其府第。

乾隆九年(1744),孔繼涑被錄為優貢生,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到曲阜孔廟祭祀先師孔子,時年23歲的他在禦前釋講《周易》。乾隆三十三年(1768)鄉試中舉,而後屢試不第,遂納資為候補内閣中書,但從未任職。

孔門“十二才子”孔繼涑與《玉虹樓法帖》

孔繼涑墓

墓址在曲阜城西南隅時莊鎮大柳村,墓前有梁同書題“至聖六十九代孫候補内閣中書谷園先生墓”石碑。

孔繼涑自幼酷愛書法。及其成年,與當朝刑部尚書、清代書法大家張照之女聯姻。雖然張照之女未及婚嫁便先逝,但孔繼涑與張照的翁婿之情卻未是以中止,反而愈久彌深。此後,孔繼涑“遂習于張氏。尚書以書名天下,君得其筆法,書蓋埒之。又善于鑒别收集古今名家書,镌刻論辨,世所傳《玉虹樓帖》也。其于詩文為之皆工善。”(清姚鼐《孔信夫墓志銘》)他在府中書齋“玉虹樓”上苦學苦練12年,把《大學》首章寫成四幅“聯屏”刻成石碑,立于孔廟金聲門左側。後來,乾隆帝瞻仰孔廟時,見“聯屏”的書法遒勁有力,字字通神,連聲稱贊。從此,孔繼涑的書法名聞朝野,孔繼涑中年進而學蘇轼、黃庭堅,且學米芾,晚更學歐、虞、顔。與江南梁同書齊名,有“南梁北孔”之稱。

孔繼涑廣泛搜集來曆代名家書法墨寶或世所罕見的名帖,精鑒細别,先行臨摹、構繪,而後精工刻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備的《玉虹樓法帖》。此帖工程浩大,内容豐富,後又集結刻石共584塊,名為“玉虹樓法帖刻石”。其拓片整理裝訂成冊,共101冊,故又稱“百一貼”。這些珍貴的刻石現存569塊陳列于曲阜孔廟東西兩庑北部,鑲嵌于牆。《玉虹樓法帖》共分為禦制法帖、鑒真、續鑒真、摹古、國朝名人、瀛海仙班、金人銘、隐墨齋、黃涪州、米海嶽、祝京兆、臨中興頌、張文敏小楷、張文敏書詩14類。

孔門“十二才子”孔繼涑與《玉虹樓法帖》

法帖類:張照、孔繼涑兩人的墨迹。

瀛海仙班類:張照墨寶,共十卷119種。繼涑傾其真情與心血,将張照書法變為千古流傳的名貼,并題詩于張照墨迹之後,這些寶貴的墨迹名帖,是研究張照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

鑒真類:有王羲之、王獻之法帖,褚遂良、顔真卿、趙構、趙孟頫、文徵明、歐陽詢、米芾、蔡襄、董其昌、祝允明、沈周、王铎等200餘人的書法作品;

續鑒真類:李白、倪瓒、虞集、白玉蟾、張雨、劉基、董其昌、王铎等34人的手迹;

摹古類:摹刻舊拓石刻碑帖,彙拓鐘繇、王羲之、智永、李邕、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等人的名碑書作。

國朝名人類:陸隴其、顧炎武、高士奇、王士祯、張照、梁同書等49人的墨迹。

金人銘類:孔毓圻的手筆。

隐墨齋類:孔繼涑的遺稿。

《玉虹樓法帖》在中國法帖收藏、摹刻史上,創造了民間收藏、摹刻法帖的奇迹。它是民間收藏法帖孤本最多、收錄曆史名家較全的叢帖,以孔繼涑、張照臨摹或自書為主體,兼收曆史書法名人真迹摹刻而成,自成體系,絕大多數為獨作刻帖,具有獨特性,無可替代性。雖經曆時代變遷、自然以及人為原因的磨損毀壞,盡管個别出現殘缺或遺失,但基本儲存了它原石刻的完整性。在目前已知儲存完整的法帖原始石刻中,《玉虹樓法帖》刻石應該是最全面且數量最多的原始刻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曆史地位和曆史影響。

“聖賢的足迹 智者的啟迪——孔府珍藏文獻展”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一展廳(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33号)展出,展覽截至日期2018年3月31日(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周一閉館進行展品維護),歡迎廣大讀者、觀衆持有效身份證件或國家圖書館讀者卡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