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11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的第四天,希特勒代表德國向美國宣戰,衆所周知,美國在東西方都表現出了巨大的實力,那麼希特勒難道不知道美國這個具有巨大戰争潛力的對手的恐怖嗎?他當然知道,在德國人深入蘇聯的時候,他為什麼稱自己為更強大的敵人?很多人在看到這段視訊的标題時可能會說,當然是因為三軸心協定,日本的第一槍,相當于把德國拖入水中,其實原因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三軸心協定》那麼簡單,如果希特勒這麼想,那麼這個協定可以算是一張廢紙, 有許多複雜的原因。
希特勒正式與美國宣戰後,無論是德國士兵還是将軍,對他的決定都有一些懷疑,盡管大家都知道與美國的戰争隻是時間問題,一些士兵在聽到"戰争将持續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消息後,在日記中寫道,"這一決定可能導緻戰争無限期延長"的聲音在人民中傳播開來, 那麼,軍隊對希特勒的決定有什麼看法呢?德國空軍副手馮·貝洛(Von Bello)在聽到這一消息後表示,他對希特勒對美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潛力的無知感到震驚,而沃爾特·瓦利蒙特将軍(約德爾将軍的副手)則表示,希特勒的決定根本沒有與戰争部讨論過。現在,這一決定使德國在東西方面臨的全面實力遠遠超過其競争對手,當然,也有進階官員雖然對這一決定的正确性持懷疑态度,但表示樂觀,比如希萊特的通訊部長和他最信任的人戈培爾,他說這并不壞,因為日美之間的戰争迫使美國轉移了運往的物資。英國到太平洋戰場,進而緩解了德國在西線的壓力;

那麼,與美國宣戰最直接的後果是什麼呢?這時德國在時間上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原來和美國之前沒有撕臉,他們可以慢慢積蓄能量,至少在進攻蘇聯時,擔心會變小,此時在蘇軍戰場上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面對西線戰場的敵人可能随時發動攻擊, 德國這次隻有一個選擇,在很短的時間内解決歐洲戰場上的戰争,迅速積累能量,至少要有足夠的實力打敗或不被美國打敗。但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比方說,如果沒有與美國的戰争,英國就不可能獨自完成諾曼底登陸,這樣希特勒就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自己并做出戰略選擇,當然,前提是希特勒認為他可以解決蘇聯問題;
好吧,既然與美國開戰給自己帶來了如此大的壓力,而不去打仗會讓你過得更好,選擇更多,為什麼希特勒仍然決心與美國宣戰,讓我們逐條分析一下,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5">三國軸心國協定真的那麼重嗎?</h1>
1940 年 9 月 27 日,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在德國柏林簽署了《三軸心國協定》。該條約規定,如果三國中的一國受到目前未卷入歐洲戰争或中日沖突的國家的攻擊,應通過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進行互助。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希特勒别無選擇,既然簽署了這個協定,如果不遵守,也不能說太不公正,戰争沒有所謂的正義隻有利益,至少會讓日本這個盟友對自己失去信心;
事實上,德國早就意識到該協定存在漏洞,該協定稱,在第三方軍隊對簽署國進行侵略的情況下,簽署國有義務開展聯合行動,珍珠港事件直言不諱地意味着,如果美國主動對日本發動侵略, 那麼德國和意大利就有義務聯合起來對付美國,但此時,日本先動手,美國是被動反擊,這個條約并沒有明确涉及這一部分,是以即使根據這個協定,德國也不能對美國宣戰;
然後有人會說,利用協定中的這樣一個漏洞做文章,不是紳士,先說,這是戰争,是國家的生存,哪怕是一點點有利因素對自己要牢牢把握;在與希特勒的會晤中,他提到,如果日美發生沖突,德國将支援日本,然後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一個月的11月,德國和日本就此問題進行了更密切的交流,以及負責與日本軍隊進行對外軍事接觸的岡本。 希望德國正式保證,即使日本主動挑起與美國的戰争,德國也會向日本提供支援,直到11月底德國表示将與日本合作。但直到12月4日,希特勒才匆匆從蘇聯戰場上趕回來,當晚他起草了一份新的《德國和意大利三國同盟條約》,承諾如果任何國家和美國開戰,它們将開戰,隻有經過雙方同意,才能與美國或英國達成停戰或和平協定;雙方這個級别的檔案将逐字逐句地改變,時間是不等的,在沒有正式簽署新條約的情況下,歐洲時間12月7日,珍珠港爆發,是以此時,無論是根據三軸心國協定還是其他任何條約,希特勒都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是日美兩國公然撕臉,為什麼這麼說?希特勒為什麼想讓日本與美國開戰?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德國之間的一些沖突;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22">德國對美國和沖突的恐懼</h1>
希特勒和德國其他國家都普遍認為,與美國進行最後的攤牌隻是時間問題,在美國能夠充分利用其經濟實力之前,必須擊敗他,至少要遏制美國,而不僅僅是希特勒。 他一直将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視為對自由世界的威脅。羅斯福背後的猶太金爵們一直擔心,一旦德國打赢戰争,就會遭受巨大的損失,是以兩國最重要的決策者都對彼此保持警惕,甚至在公開宣戰之前,兩國之間的小動作還沒有破裂;
恐懼
希特勒一直認為美國不能太早開戰,但為了防止意外,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一直強調不能采取任何行動來刺激美國,例如,他指令媒體在報道美國事務時要非常小心,指令海軍盡量避免與美國在海上發生沖突, 1940年3月初,他甚至公開下令海軍禁止攔截、俘獲或擊沉任何美國船隻,無論它在哪裡。是以可以看出,在1940年,當歐洲戰場基本不穩定時,希特勒對美國還是很警惕,但随着戰争的發展,德國迅速占領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讓英美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當美國一直悄悄地站在德國的對立面時, 1940年9月,羅斯福與丘吉爾達成驅逐艦協定,先後向美國表明英國的身份支援;
此時,自信心增強的希特勒也下令解除對國内反美宣傳的禁令,也開始在公開場合批評羅斯福的行為,1941年3月,美國允許英國修理美國碼頭受傷的軍艦,沒收所有停泊在美國港口的軸心國船隻,格陵蘭島就在哪裡建立美國軍事基地達成協定, 一系列明确的行動,是對德國的明顯敵意;
在這樣一個破壞的時刻,一場刷火可能直接導緻美國正式進入戰場,但現在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巴爾幹半島和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是以在1941年上半年希特勒再次冷靜下來,再次警告德國海軍上将, 裡德爾元帥,為了避免在大西洋上空的任何時間被視為挑釁,裡德在與希特勒會談的報告中說,元首并不厭倦重複。他不希望在巴巴羅薩行動全面運作之前與美國發生任何沖突。
巴巴羅薩行動的失敗
雖然希特勒在成功占領蘇聯之前想對美國保持謹慎,但在這時,希特勒發現,他原本在冬天之前占領莫斯科的計劃越來越沒有希望,德國的進攻計劃已經完全打亂,蘇聯的頑強抵抗和巨大的戰争潛力遠非他所預料的, 或者說,他的自信心在蘇聯之前就已經膨脹了一點,蘇聯軍隊在早期處于劣勢。但是,在蘇聯意識到其戰争潛力之後,希特勒甚至覺得蘇聯軍隊的戰鬥越來越多,巴巴羅薩計劃背後的大戰略現在正處于徹底崩潰的邊緣,但在這一點上,來自美國的威脅無法減少,美國正在迅速重新武裝起來, 希特勒心裡認為,羅斯福肯定會在猶太武裝分子的驅使下與美國開戰;
是以此時此刻德國的壓力是巨大的,在蘇聯戰場上,德國的士氣随着戰争的膠水越來越弱,希特勒非常希望有機會振作起來,然後,像1940年戰無不勝的德國一樣,鼓噪奪得蘇聯, 同時,他也期望美國把注意力集中在德國身上,至少給德國一個喘息的空間,這樣他才能放心,蘇聯戰争;
是以,現在是日本和美國開戰的好時機。珍珠港事件的爆發立即将美國的注意力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這對德國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而日本對東南亞新加坡的襲擊,當然也是對英國的一大打擊,在歐洲戰場上,來自英國的壓力會減輕一點,這一事件對德國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看,我們的盟國已經在太平洋戰場上給美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是以在希特勒聽說了珍珠港事件後,戈培爾在日記中寫道,"對于元首和整個基地來說,目前的事态發展隻帶來了興奮和喜悅,至少現在,當我們迫在眉睫的威脅消失時。
是以希特勒對美國宣戰是沒有懸念的,希特勒從聽說珍珠港的那一刻起就毫不猶豫,據當時在元首基地工作的另一名年輕軍官沃爾夫岡·布洛克(Wolfgang Bullock)說,希特勒聽說珍珠港後的第一反應是,他終于可以對美國宣戰了;他們能夠全力與美國作戰,隻有宣戰才能更好地激勵此時此刻蘇聯戰場上的士兵,讓士兵們明白,美國并不害怕,日本給了美國沉重的打擊,他們所要做的就是用鼓點把莫斯科帶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有目共睹,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美國戰争改變了戰争平衡,英美聯軍在西線的攻勢與蘇軍在東線的反擊一緻,使德國再次進入雙線作戰, 而最後被無情的攻勢壓垮,希特勒也低估了美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新型武器和核武器的出現,也讓軸心國徹底絕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