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開源思索集》一書中的第2章,第2.1節,作者: 莊表偉 責編: 楊海玲, 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開源思索集
很早就因為羅聰翼的提問與邀請,關注了這個話題,卻一直都沒有想好怎麼回答。
我算是常年混迹于開源社群的一份子,這次的開源社從發起到成立,我也算是深度參與者之一。“隻緣身在此山中”,是以反而感到難以評價。越是了解細節,就越是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
簡單的挑一些關鍵詞來講吧:
摸索
這個組織,從發起到成立,到各次的會議,有太多的讨論。各種意見,各種立場,各種觀點,各種設想,實際上沒有一個人,清楚開源社究竟要做哪些事,怎麼做,以及找什麼人來做?
舉一個例子:我現在是開源社的文案小組的成員,主要參與起草各種的文檔。從最初的《成員合作備忘錄》,約定成員的各種權利和義務,到後來的各種規章、制度,都是大家參與讨論、起草、修改的。最近正在讨論的,有入社申請表、faq、普通會員晉升核心會員的制度等。
其他的各個小組,都存在同樣的讨論、摸索的過程。我一方面從中感受到了混亂,也感受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身在其中,我很确信的一點是:這種摸索,我也是參與者之一。如果希望開源社将來變得更好,我責無旁貸。
「混亂」,開源社的成員,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我們的一個微信群,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成員加入。每周的例會,也會有新成員自我介紹的環節。目前看來,開源社幾乎是來者不拒的歡迎各種申請者。也由于這種源源不斷的加入者,使得整個開源社,有太多想做的事情,太多的計劃與太多的可能。
各種參與者,如何協調?各種利益訴求,如何協調?各種提議與建議,如何決策?各種貢獻,如何衡量?
說實話,大多數問題,都還沒有定論。各種組織能力與開會議事的能力,也都有待提高。
「訴求」,當然,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有所訴求的。基于自己的訴求,對于整個開源社的諸多目标,也有種種贊同、旁觀、不感冒的差別。我并不完全了解其他人的訴求,僅僅談談自己的訴求。
我雖然是以個人身份加入的開源社,但畢竟我的職業身份是華為的員工。我也希望能夠對于自己的企業,帶來某些益處。在我看來,國内的大多數企業,對于開源的了解,都尚處在懵懵懂懂的狀态。“某個開源軟體,開源類庫,我們企業能不能用?”“我們企業能不能參與到某個開源社群、開源項目中去?如何參與?”“作為企業,應該如何确立自己的開源戰略?”這些問題,很多企業不知道,也迫切希望得到專家的咨詢與指點。
如果開源社能夠通過服務企業,進而對國内的開源環境有所改善,這是我的主要訴求。至于開源社是否能夠達成我的訴求,我尚且無法肯定。我認識的很多朋友,也都處于觀望的狀态,我想隻怕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最後,還得回到問題本身:“如何看待?”我想,也許可以拿一個小故事來作為結論:“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之初,有人質問,這有什麼用處呢?法拉第的回答:一個新生的嬰兒有什麼用處呢?”同樣的,對于一個新生的社群“談不上如何看待”。
原文釋出于:2014年 @ 知乎
兩年後的今天,開源社已經做了很多有價值的工作,我也成為改組後的理事會的理事,希望能夠為國内的開源環境,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