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趣學ccna——路由與交換》一書中的第6章,第6.1節認識cisco裝置,作者 田果 , 彭定學,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6.1 認識cisco裝置
趣學ccna——路由與交換
對連自家網絡都沒有配置過,隻要掉網就打10010的廣大普通使用者來說,如果您貿然問他們知不知道路由器、交換機是什麼,他們可能會反問您幾個諸如“好吃嗎”之類的疑惑。正是這些萌萌哒使用者才是我們得以以專業人士自居的群衆基礎。
如果本書的讀者此前也不了解路由器、交換機這類網絡裝置的外觀,那太好了!如果前面幾章可以在理論層面上将您與使用者大衆區分開。從下面開始,您就可以徹底實作脫離群衆的夢想。為此,我們需要眼見為實,看看cisco路由器到底長什麼樣子(以cisco 2600系列路由器為例,見圖6-1)。

如您所見,路由器确實不是圓的,頂上也沒有印着象征轉發資料包的那4個箭頭。光靠外觀,很難把這個方方正正的“盒子”和網絡拓撲的圖示聯系起來。
這張圖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裝置的前視圖,而且還告訴我們,cisco 2600路由器是一個1u的裝置。這個“u”是unit(單元)的縮寫,代表cisco 2600在安裝網絡裝置的機架中會占用一個“格子”的空間。為了能把“盒子”裝進“格子”,盒子的高度是有标準的,這個标準就是u。
那麼,1u又是多大呢?圖中辨別得很清楚:1u=4.445cm=1.73in。圖中辨別的長度,都是以“in”作為機關的,這裡的“in”不是那個和“out”相對的方位介詞,而是長度機關“英寸”(inch)的縮寫。大多數中國讀者想必都不熟悉英制,是以讀者可以找個換算器把這些長度機關換算成公制。如果要我口頭描述它的體積,這東西就是大一号的藍光dvd機,但重量可不是僅僅沉了一星半點。
我估計,沒誰會買一台網絡裝置放在顯眼的地方當擺設。理想情況下,它們應該會被鎖在除了專業技術人員之外其他人員根本接觸不到的機房重地。而咱們這些專業技術人員對于美的需求是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的。是以您也看到了,這些裝置的設計走的都是實用路線,沒有任何藝術特色可以拿來分析。有鑒于此,關于路由器前視圖,我們姑且說到這裡。下面我們通過圖6-2來看看這台裝置的後視圖。
看得出來,後視圖比前視圖要稍微“有料”一些。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在拓撲中那些“左右逢源”的連接配接線都是接在哪裡的。除了各種接口之外,我們還如期看到了這台裝置的開關和它右邊的電源接線。
顯然,在圖中顯示的4類接口中,序列槽和快速以太口都是用來轉發資料的。轉發資料為啥還會使用不同類型的接口呢?這跟線路提供方提供的實體線路有關。比如把北京和天津的兩個路由器接口連接配接起來,營運商提供的是一條數字專線,這時候我們就隻能使用序列槽進行連接配接。接口好比車站,從北京去天津可以坐火車,那就要去火車站,當然也可以坐大巴,但那就要去大巴站。不管在哪個車站,坐什麼交通工具,最終都是殊途同歸。
那麼控制口和輔助口又是幹什麼用的呢?顧名思義,控制口是控制裝置用的,輔助口(aux接口)的作用也是對裝置進行管理,需要通過數據機遠端建立連接配接,現在基本已經沒有人使用。
從廣義上看,路由器、交換機都屬于一種特殊的計算機,它們的主要功能就是對資料進行轉發。計算機可不是電腦,沒法直接把按鍵內建在面闆上。因為這類裝置的功能過于複雜,必須通過外接裝置進行控制。家用計算機的外接裝置(外設)種類很豐富,包括輸入資訊的鍵盤滑鼠、輸出資訊的顯示器列印機等。好在控制網絡裝置不需要外接這些亂七八糟的外設,我們隻需把這些裝置與一台計算機進行連接配接,然後通過計算機的外設進行控制就可以了。這樣就既不用在這些網絡裝置上提供大量不同類型的控制接口,又不用在批量管理衆多網絡裝置時忙于插拔各式外設。
這個時候,很多讀者難免會産生這樣一種疑問:網絡裝置能不能通過序列槽和快速以太網口這種資訊傳輸接口來進行控制呢?難道我們非要通過專門的控制接口才能管理它們嗎?既然網絡裝置也屬于計算機的一種,個人計算機的usb接口就既可以用來對計算機進行管理控制(比如外接鍵盤滑鼠),又可以實作資訊傳輸(比如外接u盤)呀。
問得好。答案我知道,但是先不告訴你。
下面咱們來看圖6-3。
看完上面的介紹,希望讀者已經對cisco裝置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雖然網絡裝置并不屬于消費類電子産品,我們不會經常在各類論壇上看到人們針對它們的功能和性能展開針鋒相對的讨論,更不會有虛榮心旺盛的同學少年為了買一台高端路由器而高調賣腎籌款(當然,高端路由器也不是靠賣腎就能湊夠資金的玩具),但這些裝置其實也并沒有那麼神秘。說到底,它們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計算機而已。從下一節開始,我們将對這些裝置進行更為深入的介紹。
6.1.1 cisco裝置的硬體
前面我們看到的是路由器的外觀,下面我們參照圖6-5來看看它的“五髒六腑”,以及啟動的步驟。本節内容會是整本書最好了解的知識,因為它基本都可以拿來和普通的家用電腦進行類比。
下面,我們用文字分别介紹一下圖6-5中各部分硬體的功能。
插槽:咱們剛剛說了,子產品化的裝置會為擴充闆卡提供插槽。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配闆卡,插在這個插槽裡。
cpu:中央處理器的功能想必不用多說。
ram:其實就是電腦裡面的記憶體,作用也是存放臨時運作檔案。
flash:相當于電腦中的硬碟,用來存放裝置的作業系統。
rom:是一個固化在主機闆上的子產品,裡面存放着一個迷你作業系統。估計我不說您也猜出來了,它相當于電腦的bios。
除了rom之外,還有一個叫做nvram的子產品固化在主機闆上,它的全稱叫做“非易失性ram”。顧名思義,存儲在這個ram裡面的資訊在斷電後不會丢失,是以這個子產品的作用是存放裝置在啟用後加載的啟動配置檔案。
既然說到了裝置的硬體構成,我們也就在這裡順便介紹一下裝置的啟動過程。概括起來,裝置在啟動時會執行以下3個(和家用計算機啟用過程極為類似的)步驟。
硬體自檢。
定位并加載cisco作業系統的映像檔案。
定位并運作啟動配置檔案。
如果再這麼寫下去,有的讀者可能會不耐煩,更有甚者,可能會産生買台低端路由器裝個魔獸3的沖動。但事實就是如此,智能裝置模仿的都是人類的大腦,目的也無非就是将運算和存儲這兩大功能有機結合起來而已。要說它們之間的差別,也隻會展現在性能的差異和不同系統提供的邏輯功能上而已。既然如此,下面我們就來談談cisco認證系列中最核心的内容——這些裝置的系統,以及它們的使用(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