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徽省一個縣和江西省一個縣,名字的讀音恰好一樣

如今,就安徽省和江西省來說,在地理位置上是非常鄰近的。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安徽界于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河南、湖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安徽省總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江西省位于長江中下遊南岸,地處華東地區,界于東經113°34′36″-118°28′58″,北緯24°29′14″-30°04′41″之間,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總面積16.7萬平方公裡。其中,就安徽省下轄的太和縣和江西省下轄的泰和縣,名字的讀音正好一模一樣。而這,無疑是非常有趣的地方。

安徽省一個縣和江西省一個縣,名字的讀音恰好一樣

一方面,就太和縣來說,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陽、亳州兩市之間。就太和縣的曆史來說,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戰國時期屬魏國,後歸楚國。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設立新陽縣,屬颍川郡,今安徽省太和縣一帶屬之。三國這一曆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阜陽市太和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谯郡。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縣改屬汝陰郡,該地區屬之。南朝梁時期,設立陳留縣,今太和縣一帶屬之。

安徽省一個縣和江西省一個縣,名字的讀音恰好一樣

隋朝時期,改陳留縣為颍陽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颍陽,并入汝陰(今阜陽),境内設立百尺鎮(今原牆)。宋開寶六年(973年)于汝陰縣百尺鎮設立萬壽縣,屬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于沙河北岸(今舊縣鎮)。公元1304年,元朝改“泰”為“太”,縣治遷于今地,屬颍州。由此,就安徽省太和縣來說,曆史上曾名為“泰和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和縣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府,複改屬颍州府。截至2018年底,太和縣總面積達1867.19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143萬人。

安徽省一個縣和江西省一個縣,名字的讀音恰好一樣

另一方面,就泰和縣來說,名字的讀音和太和縣恰好一樣。換而言之,僅僅從讀音上來看,無法準确區分泰和縣和太和縣。泰和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吉泰盆地中心的吉泰平原,東南毗興國縣,西連井岡山市、永新縣。泰和縣東西長105公裡,南北寬57公裡。就泰和縣的曆史來說,春秋、戰國先後屬吳、越、楚,秦屬九江郡;西漢時期,今江西省泰和縣一帶為廬陵縣境,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設立西昌縣,為廬陵郡治,故城在今縣城西1.5公裡。

安徽省一個縣和江西省一個縣,名字的讀音恰好一樣

最後,三國這一曆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泰和縣一帶成為東吳的疆域。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一說十年),正式設立泰和縣,屬吉州(後稱廬陵郡)。唐朝時期,泰和縣改名為太和縣,仍屬吉州。元朝時期,太和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吉安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再次将太和縣改為泰和縣。由此,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曆史上,安徽省太和縣和江西省泰和縣都互相使用過對方的名字。截至2018年底,泰和縣2667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60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讨論。

文/情懷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