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學界最浪漫的詩人”蘇步青寫給妻子的信:櫻花盛開的時節,結識了松本米子

作者:文彙網

2003年的今天,蘇步青先生逝世,享年101歲。

蘇步青先生,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微分幾何、計算幾何的研究和教學70餘載,堅持教育與科研相結合,被譽為“東方國度上升起的燦爛數學明星”,是中國近代數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更難能可貴的是,蘇步青先生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有《蘇步青業餘詩詞鈔》與《數與詩的交融》等書出版。他是我國科學界有名的文理兼治,不僅數學成績斐然,文學功底也相當深厚,被譽為是“數學界最好的詩人、詩人中最好的數學家”。

浪漫的蘇步青先生曾于2000年1月8日《文彙報》第七版發表一篇随筆小文,記叙了他和妻子相識、相知、相伴的故事,謹以此文紀之。

“數學界最浪漫的詩人”蘇步青寫給妻子的信:櫻花盛開的時節,結識了松本米子

年輕時,我在日本仙台的東北帝國大學留學。不久,認識了松本教授的愛女松本米子。

在櫻花盛開的季節,我們由戀愛而結婚。那年她二十三歲。

對于我們的婚姻,她的父親不太贊成,但是她的母親很支援。在我們結婚時,因為害怕親戚們嘲笑我是個中國人,不敢暴露我的真實的國籍。直到我獲得了理學博士學位,日本報紙都報道了一個中國留學生的成就,他們才知道了我的真正國籍,他們暗說:“這麼厲害的中國人,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們?”

我獲得學位以後,便決定回國。那時,很多人都勸我别回中國,他們為我保留了講師的工資和博士研究所學生的助學金,這足夠我們一家子開銷了。但是她對我說,她很喜歡我,她支援我回中國,為我們的兩個孩子的教育着想,我們也應該回中國去。不久,我們一家到了西子湖畔的杭州城。從那時起,她就生活在中國的大地上,一直到離開人間。

剛到中國,她在生活上很不習慣,就說吃吧,起初她很讨厭乳腐,說太髒了。我說那麼好的東西不吃太可惜了,就趁她不注意,把乳腐進行了“改造”:把乳腐上的一層皮去掉,還加了白糖。後來,她就很愛吃了。皮蛋,日本也沒有,慢慢地,她也習慣那種特殊的香味兒了。那時,在杭州的日本領事館通過各種關系來對她說,你是日本人,在中國吃東西不友善,早上就到我們這裡來吃吧。可是在杭州幾年,她一次也沒有去過。再說洗澡吧,日本人的習慣是每天都要洗的,到了中國以後,沒有那樣便利的條件了。為了解決這個沖突,我請人用鐵桶做了一個浴缸,但也隻能滿足她一星期洗一次,後來她對此也習以為常了。

抗戰開始後,平靜的生活被日本侵略者的炮聲打破了。從此,我們開始了一段艱難的生活。我随學校内遷到了貴州,我的夫人獨自帶着孩子們回到了我的故鄉浙江。盡管那裡山青水秀,可是生活在戰亂中的人們,又哪有心思去欣賞那大自然的風光呢?相反,她又面臨了一個新的困難:不懂浙江話。

“數學界最浪漫的詩人”蘇步青寫給妻子的信:櫻花盛開的時節,結識了松本米子

故鄉的人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這位遠道而來的媳婦,他們幫助她料理一切家務事,洗菜、淘米、做飯,常常有人悄悄地幫她幹好了。她生活在溫暖之中,與鄉親們建立了濃厚的情誼。她常常用她微薄的力量為鄉親們做一點事兒。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她和鄉親們仍然保持着那種真摯的感情。不管是關系多遠的親戚上我家來,她都要親自迎接,為他們安排食宿,從不表示厭煩。直到現在,我家鄉的人有時還會說:要不是蘇老太太,我們還真進不了蘇家的門,蘇先生太忙了。每當聽到這些,我就感到臉紅。因為我自己對頻頻來訪的鄉親們,有時會感到厭煩。

戰時生活非常艱苦,我整天忙于教學和科研,很少能顧及家庭。家裡再也請不起保姆了,幾個孩子和許許多多的家務,全靠她一個人照顧。一個日本的富家女子,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的歲月中,默默地為一個中國家庭費盡了心血。

我記得,在我們的婚禮上,她穿的是非常漂亮的禮服。可是自從抗戰以後,她就再也沒有心思,也沒有機會去做一套好一點的衣服了。她心裡想的是我和孩子們的溫暖。

她在少年時代,是進階女子學校的高材生,她有比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造詣。彈奏古筝是她的一大愛好,聽說還常上廣播電台去播音。結婚以後,她帶了一把十三弦的古筝随我一起來到了中國。至今,這把琴依然在我的房間裡。每當我撫摸琴身,彈撥出一陣陣琴聲,我便仿佛又看見她坐在琴前,輕彈慢撥,沉浸在悠揚的古曲聲中的形象。可是,在那個年代裡,琴身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灰塵,她再也沒有工夫去撫弄它了。

那時,她還放棄了自己心愛的書法藝術。她的書法很有功底,有一次我的一個學生對我說:“蘇師母的字要比蘇先生的好得多。”正是在她的影響下,我才認真地臨帖習字,有點進步。在我們的晚年,我常常拿着替朋友們寫的條幅到樓上去請她過目,盡管她躺在床上,目光還是那麼銳利,常常指出這樣那樣的缺點。

她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幫助我在艱難的歲月裡,取得了教學、科研上的一點成績,她還擔當起教育八個孩子的任務。我一直認為,沒有我的夫人,我不可能培養出那麼多的學生,取得數學研究上的成果。

作者:蘇步青

編輯:朱穎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