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設計團隊協作權威指南》一書中的第2章2.1節心态的定義,作者【美】dan m.brown,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第2章 設計師的心态
設計團隊協作權威指南
我寫的第一本書是《傳達設計》(communicating design),是關于設計文檔的,所謂“設計文檔”,就是設計師為諸如網頁或軟體這一類項目建立接口時的文字說明。構思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題目沒有問題。
沒想到的是,書出版之後,設計文檔不斷受到質疑。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網頁設計師認為,對他們的設計程序而言,任何形式規範的文檔都是累贅。另一些設計師則認為,如果沒有規範的設計文檔,設計工作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看到這些争論,我發覺在網頁設計領域,溝通的實質已經嚴重偏離了重點。那些尖酸刻薄的說辭(還有說出這些話的人)可能被誤導了。大概是因為網頁設計師都比較任性,是以對這些反對的聲音我還是比較淡定的。事情看起來是這樣的,有的人認為設計文檔已經過時了,是以他們大可以把這種有用的工具抛到身後。但是,重點不在這裡,評價一個設計師的标準如果僅僅是他所使用的工具的話,那是不妥的。可惜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我們設計公司開局之處,我就和我的搭檔内森一起,開始饒有興趣地觀察設計師們的态度,我們的注意力并不在他們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能上。比起這些,我們認為,某種程度上來講,态度對于他們能否取得成功更加重要。具體說來,我們關注的是他們分享的意識、同他人默契的程度、快速表達的能力、簡潔明快的溝通方式以及審視項目方案的能力。當我們開始涉足更加複雜的項目時,我們發現那些成功的設計師協作能力更強,他們能夠随機應變,迎接各種未知的挑戰。就算有時候我們面對的隻不過是一個實驗性的嘗試,他們依然能拿出世界級的專業精神和嚴謹的工作計劃來。顯然,這種态度不是他們生來就有的。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種态度的話,我能想到的就是“心态”。
恰巧在那個時候,内森推薦我去拜訪卡蘿爾·德威克[1],她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專門研究關于心态(她稱之為“思維模式”)的課題。德威克定義了兩種類型的心态——固定型心态和漸進型心态。但那時我還有些浮躁,并沒有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心态已經成為我們認識設計團隊行為的重要途徑。在這裡我先抛出這個概念,後面我會證明心态如何對設計師産生影響。
2.1 心态的定義
上一章引入了“心态”這個概念。當人們面對不同的處境和問題時,心态會對他們的行為産生影響。這一點不難了解,畢竟思想是行為的先導。
2.1.1 知覺、态度和決定
在我的定義中,一個人的心态包含三個方面。
知覺:他如何解釋他周圍發生的事情。
态度:他對待這些事情作何反應。
決定:他如何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在實際工作中,設計師的心态看起來往往是這樣的。
山姆從他的經理芭芭拉那裡收到一封措辭生硬的電子郵件。
知覺:從字裡行間,山姆覺得芭芭拉對他挺失望。
态度:芭芭拉的話讓他非常尴尬(也許這是他的直覺)。
決定:山姆決定回複一條消息來為自己辯護。他不一定會發出這封郵件,但是這是他的第一反應。
這裡還有一個例子。
芭芭拉交給山姆一個項目,為首要客戶的網站設計一個顯示搜尋結果的界面。
知覺:山姆認為芭芭拉在給他壓擔子。
态度:山姆覺得他該抓住機會,證明一下自己。
決定:山姆決定認真對待,努力做到最好。
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三個方面有機運作的結果基本上總是類似的,也就是說,每一次遇到挑戰或沖突時,這三個方面的具體情況都差不多。比如,山姆下次再遇到一個重要機遇的時候,仍然會卷起袖子揮汗如雨。而每次收到上級的批評郵件時,他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辯解。
心态可能是由深層次的心理因素和個人成長經曆決定的,但這并不重要。雖說這些都是下意識的,但它們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它們,換而言之,每個人都能夠去控制它們。當然,山姆可能無法控制這些感想的發生,但在采取行動之前,他完全有機會深思熟慮。不管他的知覺、态度和性格積極與否,他都得三思而後行。如果他的心态變了,那麼看問題的角度和行動的方式都會改變。
2.1.2 德威克的心态模型
卡蘿爾·德威克選擇研究心态,最初引起她興趣的是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傑出人物”。她發現,有的學生比别人更加引人注目,通常他們都有某方面的特長,但正是這些人,面對困難時往往又會選擇逃避。這些人習慣被光環環繞,一旦遇到一點挫折,甚至隻是稍稍不被重視,他們就會是另一副樣子。她在《心态:新成功心理學》[2]一書中寫道:
具有固定型心态的學生,隻會對那些他們有把握做得好的事情感興趣。一旦事情變得棘手,他們的興趣和樂趣急轉直下。也就是說,如果某件事不能證明他們的光環,他們就沒有興趣。[3]
她試圖通過研究找到原因所在。她發現,時下的父母更樂于通過表揚和稱贊來鼓勵孩子,這種做法使問題更加嚴重。人們對孩子的優點的表揚越多,他們對付出努力的行為就越發厭惡。
固定型心态vs. 漸進型心态
德威克把心态分為兩類:固定型和漸進型。本質的差別是人們應變的能力。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具有固定型心态的人會相信自己生來就是這樣,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自身,這是自己的宿命。
是以當他們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們過于在乎成敗,總是小心謹慎,盡力避免那些看起來會導緻失敗的事情。而面對失敗的時候,無論多小的事,他們都會一蹶不振。她提到一個常見的說法,即使像一張停車罰單,或者朋友對自己的無意冷落這種小事,在這些心态一成不變的人内心都可能引起一場風暴。他們盡量避免參與那些能夠顯示他們真實情況的事情,因為他們害怕出現最壞的情況——他們并沒有人們說的那麼優秀。
而反觀那些具有漸進型心态的人,他們相信艱苦的工作會促使他們進步。德威克的原話是:“通過您的努力,能夠培養出一種基本的素質,而這種素質就是信心。”[4]他們把挫折看成是增長見識、取得進步的機遇。
為什麼心态對于設計師如此重要
心态對設計師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因為正确的心态能夠将成功的協作和一團亂麻區分開來。對設計師而言,固定型心态可能是毀滅性的。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事例。
思維模式對設計師而言之是以重要,是因為正确的思維模式意味将成功的協作和一團漿糊差別開來。于設計師而言,固定的思維模式可能是毀滅性的。我們來思考一下下面這些例子。
示例1: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設計師得随時準備迎接新挑戰。無論是新的媒介,還是新的行業,或者是面對新來的投資方,設計師都不可能反複面對同樣的挑戰。如果他具有固定型心态,那麼任何新的挑戰都會使他變得焦慮不安,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會沮喪退縮。
示例2:凡事都不簡單
在今天,每設計一款新的産品都得處理大量的動态資源。比如網頁啟動程式,這個看似簡單的項目涉及到使用者界面、品牌推廣、支援服務、工程技術和市場營銷等多方面的因素。且不說這個項目算不算新挑戰,但是這些因素就需要設計師同各種各樣的人去打交道。如果他具有固定型心态,那麼他們會盡量避免由他人帶來的麻煩。
德威克指出,人們的心态是能夠去影響并改變的。如果我們表揚的是學生們努力的行為,而不是努力的結果,那麼他們會樂于接受越來越困難的挑戰。反之,他們隻會躺在功勞簿上,反正不去應對新挑戰也不會有什麼損失,而選擇逃避至少不會引起新的問題。
在行業領域,設計師身邊可沒有一群人整天對他們的努力付出大加贊賞。事實上,設計師收到的贊譽往往來自于對他們工作成果——最終傳遞的作品——的評價,這種環境不利于他們培養漸進型心态。是以,對設計師而言有一點很重要:盡管設計師這個職業和成敗息息相關,但是他們必須培養出漸進型心态,必須成為一個善于合作的人。
設計師必須不斷去培養這種心态,這是對自己負責。現在的環境稍微好些,我們引入了回報機制,随時能夠向他們傳遞建設性意見,有時甚至是批評,這促使他們逐漸養成漸進型心态。
然而,接受批評隻是良好心态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