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羅馬的林蔭大道":交通資訊顯示和可視化的帝國

作者:光明網

作者:徐曉旭(閩南大學曆史系教授)

編者注

交通運輸是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促進不同地區人民互相溝通的重要載體。縱觀人類交通發展史上,随着社會生産力水準的提高和人與人之間日益緊密的互聯,交通、交通方式、交通路線等經常經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進而對人類社會産生深遠的影響。本刊刊登的文章介紹了羅馬帝國的交通資訊展示、波斯帝國的道路遺産、現代英國交通強國建設曆程,以吸引讀者。

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塞克(Yaroslav Hasek)在他的名著《好士兵》(The Good Soldier)中寫道:"凱撒的羅馬軍團越過高盧海來到北方的一個地方,他們沒有地圖。他們對自己說,他們會走一條不同的路線回到羅馬,這樣他們就可以從中學到更多東西。他們也在那裡。顯然,正是在那時,"一路走到羅馬"這句話開始發揮作用。同樣,這條路通向Budi Juvis。好兵帥可堅信這一點。"

不僅是捷克語,"一路到羅馬"幾乎是現代世界所有語言中衆所周知的諺語。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古羅馬的一句諺語。然而,在羅馬留下的浩瀚的古代文學海洋中,這句話根本找不到。在《隐喻之書》第5章中,12世紀的法國神學家和詩人阿蘭寫了諸如"一千條道路,這些道路世世代代引導人們前往羅馬"(Milleviadhucunthomromromampersaecula)和"許多道路将人們引向羅馬"(multaeviaeduthomromrom),這是"穿過羅馬的林蔭大道"一詞的最早拉丁語記錄。盡管其措辭與今天流行的措辭有些不同。

其實,在古代文獻中,并非完全不可能找到任何可能與這句諺語相關的線索。在《伽爾巴傳記》中,普魯塔克談到了矗立在羅馬市場的"金柱",他說"意大利開辟的所有道路最終都通向這個'金柱'"。"金柱"的正式名稱是"黃金裡程碑",位于土星神廟下方。根據卡西烏斯·迪奧(Cassius Dior)的說法,"黃金裡程碑"是由奧古斯都建造的:"當時他自己被選為通往羅馬的道路的主管,他建立了一個被稱為"黃金裡程碑"的裡程碑,他從即将離任的大法官中任命了兩名道路建設者。普林尼記錄了羅馬建國826周年(公元73年),羅馬市有265個十字路口,37個城門,從"黃金裡程碑"到城門的直行距離合計20個羅姆人765級羅馬台階(超過30公裡),而裡程碑從道路開始經過各個街區到達城市綜合體邊緣(包括近衛營)的所有街道裡程為60英裡。羅馬麗都(近89公裡)。普林尼評論說,如果加上建築物的高度,任何人都會承認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在規模上與羅馬相媲美。

羅馬作為"世界之都"的表達在拉丁文學中并不少見,可能是羅馬人認為自己擁有"世界帝國"的普遍心态。是以,羅馬人很可能說過"一條穿過羅馬的道路"這句話。

事實上,羅馬人每天都可以在視覺上感受到"穿過羅馬的大道",例如,他可以去火星校園的"Vepsania柱廊",那裡有一幅刻在大理石上的世界地圖。這幅世界地圖由奧古斯都最小的女婿和政治副手馬庫斯·維普薩尼烏斯·阿格裡帕(Marcus Vepsanius Agripa)設計和計劃在公共空間展示。根據普林尼的說法,阿格裡帕的意圖是"向世界展示世界",但他在實施之前就去世了。阿格裡帕的妹妹維普薩尼亞·博拉(Vepsania Bora)根據她哥哥的計劃和地圖評論,開始建造一個顯示地圖的柱廊。它還沒有完成,她死了。最後,奧古斯都接管了這個項目,地圖柱廊以Vepsania Bora或她的姓氏命名。不幸的是,它不再活着。然而,"Vepsania柱廊"世界地圖創造了一種為羅馬可視化帝國的傳統。著名的"波廷格地圖"被認為是"Vepsania柱廊"世界地圖的延續,該地圖呈現了"一路穿過羅馬"的世界的生動畫面。

根據地圖上的一些資訊,柏廷格地圖最後一次修訂是在公元 4 世紀和 5 世紀之間,并以 13 世紀羊皮紙副本的形式儲存下來。該地圖不僅涵蓋了羅馬帝國的整個領土及其枚舉,而且還繪制了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高加索 - 裡海地區,中亞,印度到恒河流域,斯裡蘭卡島,甚至世界最東端的邊緣,地名Sera Maior代表中國,盡管它沒有描繪中國的形狀。是以,它确實符合阿格裡帕的初衷,描繪了幾乎整個羅馬人都知道的"人類世界"。但另一方面,波廷格地圖更像是一張交通地圖。它描繪的陸地和海洋形狀不僅與現實相比不準确,而且在南北方向也大大壓縮,東西向距離也相應地大大延長。鑒于中世紀羊皮紙的長卷形狀,原始圖像可能在地理上更加一緻。它隻詳細描繪了羅馬帝國和近東,高加索,印度和中亞地區,與這些地區有更多的接觸,是以更加了解,其特點是城市生活方式。該地圖顯示了不少于 555 個城市和超過 3,500 個其他類型的和大小的地點。其中,羅馬标有特殊的圖示,周圍環繞着聚集在羅馬的12條道路輻條。這些道路是羅馬最古老的大道,如阿皮亞大道、拉蒂納大道、弗拉米尼亞大道、鹽路等,與整個帝國的其他道路相連,形成了廣闊而密集的道路網絡。

與上述歐亞地區"穿越羅馬的道路"相反,對于羅馬帝國在這個區域之外的外部群體,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如埃塞俄比亞人,法蘭克人,薩爾馬泰人,斯基泰人等,羅馬人隻是在地圖的邊緣簡單地标有姓氏或地名,沒有繪制任何自然的地理資訊。從這些情況來看,繪制柏廷格地圖時,"旅行書"或本身就是"旅行書"。羅馬人出門後,不常使用地圖,因為地圖很難畫出來,也需要時間才能識别,他們更習慣于依靠友善實用的"旅行記錄"。"旅行"就像在今天的汽車中導航一樣,可以用于公共和私人目的,各種形式的旅行。它可以以文學或銘文的形式書寫。最簡要的僅包括多個位置,中轉站點和裡程之間的路線清單,可以較長的描述,例如,道路狀況或車站設施。此外,"旅行記錄"也可以是圖表的形式,就像波廷格地圖一樣。

現存的"旅行"文學形式中最着名的是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的"安東尼烏斯皇帝的旅行"。它記錄了大約225條路線,2000多個地名和裡程數字,分布在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關于它的起源和用途存在很多争論。早期的觀點是,它記錄了"公共道路"路線,然後有影響力的觀點被解釋為正式任命,以彙編皇帝或其軍隊在不同時間的旅行或計劃旅行的彙編,後來的研究人員普遍否認其官方屬性,并傾向于接受這是一部僅由個人撰寫的作品,彙集了不同年齡和來源的"旅行史"材料, 僅供個人參考旅行計劃。然而,無論其性質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羅馬帝國發達的道路系統服務于國家安全,治理,公共和私人生活的許多方面。

在撰寫和繪制"旅行記錄"時,人們經常從沿途的裡程碑中收集相關的交通資訊。在2000年代初的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領土面積為500萬平方公裡,到這一時期結束時仍有440萬平方公裡,而這一時期的113個省中有372個互相連接配接,總裡程超過40萬公裡,其中80,500多公裡的道路路面是用石頭鋪成的。屆時,在這些道路上每走一段路都會看到一個裡程碑,加洛和日耳曼地區常見的"Gallouri"(1.5羅姆人)作為裡程機關。今天發現了大約8,000個裡程碑。這些貫穿整個帝國的裡程碑,除了提供運輸裡程數字外,還構成了深入民間宣揚帝國權力的媒介。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的名字在裡程碑上的寫法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早期帝國皇帝的名字被寫成工程建造者,并且他們被獻給皇帝作為後期的貢品。

一個羅馬人,無論他在帝國中走哪條路,都會想起皇帝和帝國的存在。他們堅信,無論他們走哪條路,他們都會去羅馬。一旦到達羅馬,在市場之間漫步,閱讀羅馬通往刻在"黃金裡程碑"上的省會城市的道路,或者在"Vepsania柱廊"停留,看看裡面世界地圖上的路徑,他們就不會擔心回家了。因為他們也相信,攜帶"旅行記錄"将給他們回家的最短旅程。

光明日報 (2021年9月14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