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昨天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了會晤。這是繼今年三月在美國阿拉斯加會晤後雙方的第二次見面。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盡管各國媒體都對此非常關注,但是雙方的會談不到五十分鐘就結束了,這也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不過,雙方會晤時間這麼短也并不太出乎意料。美方的習慣性的霸道無禮和莫名“優越感”是導緻會晤不長的最重要原因。
在會見伊始王毅國務委員迎接布林肯時,伸出手向布林肯示意拍照的位置,并沒有布林肯握手的意思。握手禮在疫情防控期間雖然不提倡,但是這并不是絕對。昨天,美國總統拜登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時兩個人“肉麻”地手拉手而且還拉了相當長時間!不過,這次王國委幹脆連“碰肘”這一新冠疫情期間的“握手禮”也就跟布林肯免了。不過,看看王國委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會談之前就熱情握手。這還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會談開始的這一細節也預示着雙方都是有備而來。果然,雙方落座後直奔主題,在近期橫在中美兩國關系最突出的台灣問題上展開了交鋒。布林肯上來就颠倒是非,指責大陸方面的行動加劇了台海緊張局勢,稱反對“北京采取的增加台海緊張形勢的行為,反對北京單方面改變現狀”,并妄稱大陸要對台海緊張局勢更新負有責任。
對布林肯的颠倒黑白,王毅國務委員也嚴厲回擊,強硬駁斥美國稱“中國改變現狀造成台海局勢緊張”的說法。王國委明确指出,台海局勢緊張更新的主要原因是台灣當局屢屢試圖突破一中架構,而美國對“台獨”勢力的縱容支援也難辭其咎!王毅告訴美國,美國如果在台灣問題上處理失誤,将會對中美關系造成颠覆性、全局性的破壞。他要求美國“把一中政策真正落實到行動上,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互不相讓”,表面上看美國人已經氣勢洶洶的把責任推給中國,但實際上無論從國際法還是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看,美國的指責都是毫無依據,根本站不住腳的。
美國人雖然氣勢洶洶,但是美國人在台灣問題上并不敢真的與中國撕破臉。現在美國在強硬指責中國的同時又表達了希望與中國繼續開放溝通管道,負責任管控兩國競争的重要性的願望。
美國人的虛虛實實其實有着多種的政治考量。一是通過強硬指責中國可以給美國國内對華強硬的保守派有個交代,有利于拜登政府在下一步的美國國内政治鬥争中占據有利位置。二是要繼續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利用“戰略模糊”空間繼續忽悠台灣島内群眾,同時還可以避免與中國發生正面沖突,進而最大程度上維護美國利益。三是通過對華繼續保持強硬向中國周邊地區其盟國和合作夥伴展示美國影響,聚攏對美的向心力來共同圍堵遏制中國的崛起。
對于美國人的目的,中國政府和人民看得很清楚。尤其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在布林肯與王毅會晤之後發表的聲明中稱,布林肯“對中國一系列破壞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違背美國和盟友價值觀及利益的行為表達關切”。如果看看普萊斯所指的“行為”就下很明白,其中包括所謂“與人權、新疆、西藏、香港、東中國海、南中國海和台灣相關的行為”。很顯然,美國這是在赤裸裸地幹涉中國内政。
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其外交政策大體上延續了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内容,在經貿商業科技等方面對中國的打壓也一刻沒有放松。但拜登上台一年來的對華強硬政策并沒有取得其預想中的結果,中國在美國的打壓下并沒有屈服,反而在很多方面又取得了更多的進展。這讓拜登的對華政策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現在拜登在國内面臨着黨派政治鬥争的激烈博弈,需要在外交上取得一些突破或者緩和與中國關系來争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為其實施國内政策、鞏固民主黨影響擷取更多的優勢。
這次的會晤其實也可以看得出來,誰更有求于誰。這次是布林肯率美國代表團前往中方代表團駐地進行會晤。美國人雖然有求于中國,但是仍然擺出了一幅霸道的态度,試圖憑借自身在實力上的優勢壓中國接受其要求。美國人其實作在還沒有真正了解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在建國時初期就沒有被美國人的制裁壓倒,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不可能接受美國的霸道無禮!中國的立場很明确,如果美國繼續挑戰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那就可能會造成中美關系地動山搖的後果,對中美關系造成颠覆性的、全局性的破壞。王毅國委駁斥布林肯言論的時候已經很明确地告訴了美國,中國對此是有充分的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