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觀察家.com專欄作家宋璐政
9月25日,國民黨舉行新的黨主席選舉,姜其琛、朱伯元、張亞中、朱立倫将參加競選。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還是不亞于"内幕"的戲劇性。曾經在民調中名列前茅的張亞中被指控多次攻擊另一位候選人朱立倫,差點被調到紀律處分會議,引起轟動。
想必太"無可争辯"了,國民黨主席的選舉并沒有引起大陸足夠的關注。自2016年落敗和民進黨持續衰落以來,今天的國民黨已經失去了從體制層面對台灣的真正影響力,其唯一剩下的資本就是縣長仍然占多數。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SNP仍未觸底反彈,正面臨三個巨大且不可逾越的挑戰,并日益被邊緣化:
首先,台灣的本土化趨勢在民進黨的控制之下,國民黨的輿論基礎正在萎縮。
其次,在長期無法赢得"統治"的局面下,人才也在減少,内部路線和利益也在加劇,很難保持團結。一個自成立以來一直分裂的政黨迄今未能找到有效的團結方式,而下一次大選的失敗很可能成為另一次分裂的導火索。
第三,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國民黨對美國的重要性已經下降,甚至成為負資産,美國對它的支援不僅僅是一個減少的問題。

9月4日,中國國民黨為該黨總統候選人舉行了電視政治演講,圖為姜其琛(左起)、張亞中、朱立倫、朱伯遠等四位候選人。(圖檔:台灣《中國時報》新聞網)
五大因素決定着中國共産黨的不同命運
回顧兩黨百年誕辰,應該說,兩黨命運的轉折點是1949年。這不僅是中國共産黨成為執政黨,也是使國民黨成為地方政黨,失去了中華文明之母的支援。随着老一輩國民黨人退出曆史舞台,國民黨的組成日益被台灣本土人所主導,其文化觀念、心理和政治覺悟實際上已經"台灣化"。
雖然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立場相反,但除此之外,兩黨之間沒有太大的差別。簡單地說,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分歧比雙方的分歧要小。外界一直有聲音批評國民黨早年沒有野心和犧牲精神,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它的心态一直是小島,更不用說去中原鹿了,甚至為民族團結去湯火也做不到,更想着自己的眼前利益。
其次,中國是後發展國家,而西方先有國家後黨是不同的,國民黨和共産黨是黨的建黨,上司政府,意識形态都是西方。但共産黨成功了,國民黨失敗了。除了上司者的個人因素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雙方所依賴的不同力量。中共依靠絕大多數的下層階級,即勞工和農民,資本精英和知識精英,這些都不是其核心。國民黨恰恰相反。是以,國民黨在大陸組建的政府,大多是國外歸來的博士,直到現在,共産黨各級幹部都是從基層逐漸實踐的。一個人不了解國情,國情脫節,對祖國有深厚的修養,懂得民意和人民的聲音,誰赢誰輸,一目了然。
第三,回顧世紀曆史,雖然中國共産黨的兩黨在誕生時都有現代色彩,但中國共産黨早期的現代性大于國民黨的現代性。例如,蔣介石更多地依靠個人因素來管理國家和政黨,依靠與下屬力量的個人關系和利益,但中國共産黨更依賴于紀律和意識形态的凝聚力。台灣民主化後,國民黨轉變為西方模範政黨,中國共産黨仍然保持着傳統的政黨身份。但國民黨仍然無法解決紀律和思想凝聚力的短闆問題,一再出現分歧。即使它在台灣再次失去權力,也會在舊舊狀态之後重新掌權,最終跌得更重。可以說,國民黨具有現代的形态,沒有傳統的根基,是以無法發展壯大。
共産黨與時俱進,思想不斷更新。正如特裡爾大學(Trier University)中國問題專家、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Center for China Studies)前負責人韓博天(Han Botian)所說:他所看到的是一個成功的現代系統,它提供了許多人想要的服務。它已經是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先的國家之一,并将很快取得進一步進展。西方民主國家面臨的問題是:"這個中國真的很現代化,真的很有效率。"
第四,兩黨命運的不同還在于,雖然雙方在100年的曆史中都犯了大錯,但中國共産黨更善于及時糾正錯誤,創新能力更強。及時糾錯非常重要,如果為時已晚,那就沒用了。國民黨在大陸最大的錯誤,就是靠一小撮精英無視輿論,再加上腐敗和無能,進而失去了信心。回到台灣改正錯誤為時已晚,沒有機會成為全國性政黨。在台灣,國民黨最大的錯誤是低估了"台獨"勢力的本土化和壯大,讓"台獨"思潮在執政後期蔓延,最終失去執政的土壤。國民黨第一次就能糾正錯誤,也要達到局部安全的效果,第二次連糾正錯誤的機會都沒有。對國民黨來說,這兩個錯誤都是緻命的。
影響兩黨命運的最後一個因素是,面對國内外的巨大挑戰,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移植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就是蔣經國發起的所謂民主化。一是積極探索,走出适合自己國情的路,這就是鄧小平發起的改革開放。
蔣經國上司的民主化在短期内幫助國民黨合法化(白色恐怖,38歲的戒嚴令),并在短期内幸存下來并重新掌權。但從長遠來看,随着代際的更疊,國民黨的邊緣化是必然的結果。而這種民主化,"台獨"勢力坐立大,成為國家統一的重大障礙。從這個角度來看,蔣經國不僅有一個消極的國民黨,而且有一個消極的中華民族。應該說,在曆史的一個重要關頭,蔣經國沒有肩負起曆史責任,探索出适合自己文化的發展模式,進而将國民黨第二次衰落的根源埋藏在國民黨到達台灣後的百年史中。特别是從今天的西方困境,從阿富汗、伊拉克等國的慘痛教訓來看,蔣經國的選擇确實是錯誤的。
蔣經國之後是李登輝,台灣從此走上了"台獨"路線(檔案圖檔)
過去一百年來,兩黨命運不同帶來的啟示和反思
國民黨的未來,取決于如何應對統一的曆史潮流。
從理論上講,國民黨未來有兩種可能:一是按照台海統一的趨勢,繼續在台灣統一中發揮政治作用,二是逐漸退回台灣國民黨。面對台灣日益高得的聲望,國民黨為了赢得大選,在政綱上或名稱上都演變成台灣國民黨。現任黨主席蔣其琛有辦法實作這種演變。此時,國民黨很可能會再次分裂,即使兩岸統一,也很難發揮重要的政治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萎縮的國民黨不會在統一前後冒泡,因為大陸的存在和它所能提供的巨大政治經濟利益,讓國民黨仍然能找到維持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比如民進黨執政,兩岸關系緊張,溝通被切斷,國民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安全閥和促進經貿層面溝通的作用,仍然能得到經濟界和一定人數的支援和認可。
中國共産黨的兩黨誕生于中國命運的轉折時期,誰能把握曆史潮流,誰能有生命力和活力。共産黨第一次抓住曆史潮流奪取政權,第二次實作民族複興,也把共産黨自身帶到了曆史的新高度。國民黨在最關鍵的時刻兩次走到曆史潮流的對立面,今天的命運已經注定。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共産黨的成功和國民黨的失敗都是中國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寶貴的曆史遺産。這不僅是對今天的警告,也是對追随者的警告。對于今天的國民黨來說,選舉黨主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吸取曆史教訓,認清時代潮流,擁抱時代潮流才是正确的方式。曆史留給國民黨的時間不多了,在這個曆史的關鍵時刻,今天的選擇将決定國民黨最終的曆史地位和命運。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