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unter Schuh:無論德國大選結果如何,情況對中國不利嗎?

作者:Gunter Schuh,翻譯/觀察家.com Crown Group

人們似乎普遍認為,無論德國大選中發生什麼,以及随後不可避免的聯盟談判中會發生什麼,局勢隻會對中國不利。

德國于9月26日選舉新議會,間接選舉默克爾的繼任者。中國可以期待什麼?

德國政壇出現新發展

首先是一個戲劇性的警告:盡管德國人民已經投票,并且已經公布了粗略的結果,但目前尚不清楚誰最終會獲勝 - 兩個所謂的流行政黨,默克爾的保守派基民盟黨,擁有24.1%的支援率,而她目前的選舉夥伴社會民主黨(SPD)的支援率為25.7%。

Gunter Schuh:無論德國大選結果如何,情況對中國不利嗎?

多年來,這兩個政黨确實變得如此不受歡迎,以至于它們仍然是德國最大的兩個政黨,但即使他們聯手,它們也不會獲得超過50%的多數票。這隻是投票的數量,隻有大約76.6%的合格選民投票。是以,缺席者比任何政黨的選民都多。任何政府都需要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大緻相當于赢得多數席位。有了這些選票,下一任總理将當選。

在大選前看似可行的聯盟選項中,隻有一個不太可能:社民黨,綠黨和(極左翼)。

大聯盟的兩黨都不想單獨執政,也不想讓綠黨或自由黨掌權,是以最有可能的選擇是讓綠黨和自由黨參與兩個不同的聯盟之一,每個聯盟都由一個更大的政黨,Spddy或基督教民主聯盟上司。

是以,下一任總理将是斯普蒂亞黨的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或聯盟黨的阿爾明·拉舍特(Armin Laschet),他們的大選夥伴将比他們自己的政黨擁有更多的席位,這是德國政治的新發展。通常,一個大黨占主導地位,隻需要一個較小的合作夥伴才能赢得多數席位。

Gunter Schuh:無論德國大選結果如何,情況對中國不利嗎?

圖為肖爾茨和拉塞特的競選海報(圖檔/DPA)

是以,綠黨和自由黨必須首先找到聯盟。他們将參與任何政府,并且必須決定哪個萎縮的"人民黨"最适合他們的内部運作。在這方面,綠黨更接近社民黨,自由黨更接近聯盟黨。

接受從屬地位的政黨将在新政府組建前制定的"聯盟契約"中提出更具限制力的要求。這可以是關于主要問題的政策指導方針,也可以是哪一方得到哪個部門使用人權。在聯合政府中,自由黨通常占據經濟部和/或财政部和/或外交部。

外交政策不如其他問題重要。雙方都同意,歐盟和北約是德國外交政策的基石。綠黨不再是一個和平主義政黨,就像他們早期那樣。

有争議的問題具有相當國家性質,例如如何改革養老金制度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對健康保險和衛生基礎設施進行類似改革,稅收改革和債務,住房和租金,最低工資和全民基本收入,财産稅,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和輸電和配置設定,以及更早地退出燃煤發電, 農業補貼和監管。

我預計,如果财政大臣在國内被削弱,德國在歐盟的作用将會減弱。無論如何,歐盟将越來越多地解決核心問題,例如碳交易和汽車行業的監管。

德國對中國的态度會發生巨大變化嗎?

自拜登總統回歸多邊主義以來,跨大西洋關系再次改善。由于外交政策是議程的重中之重,對中國的态度将不再是核心。不過,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問題:

與其他西方政府相比,默克爾政府一直是中國的鴿派。奧巴馬已經放棄了"通過貿易和教育交流使中國在政治上更加開放"的政策,更不用說特朗普了。與美國不同,德國從未放棄"通過貿易促進變革"的政策。

中德兩國的經貿關系比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要密切得多,而且不僅僅是單向聯系。德國曆史上有過幾個黑暗時期,這使我們在指責其他國家時非常謹慎,同時也使人們更加敏感,不太願意容忍任何形式的專制政府。

但默克爾總理比其他國家元首更愉快還有另一個原因:她非常善于交際,低調,幾乎不受情緒的影響。她避免沖突,從不挑起沖突,如果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她的标志性行動就是讓别人解決沖突,一旦問題得到解決,她就是站在勝利者的一邊。

Gunter Schuh:無論德國大選結果如何,情況對中國不利嗎?

這種風格意味着她被很多競争對手低估了,她總是吸引着大多數公衆。事實上,她隻以動蕩世界的穩定和着名大師而聞名,這一事實吸引了歐洲和世界。很多人認為"管理危機"是她最大的強項,至少沒有人會說她曾經驚慌失措。在德國,當她上次競選時,她用"你認識我"作為她的主要競選口号,以確定她的勝利。

然而,現在出現了一個不确定的情況,對吧?許多第一次投票的年輕德國人不知道如果沒有默克爾擔任總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歐洲想知道誰将成為上司者,馬克龍的法國是否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或者歐洲的法德"引擎"是否會放緩。

中國想知道,在被譽為"自由世界領袖"、一再被稱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性"被趕下台之後,世界将會發生什麼。

在我看來:不會有太大變化。

德國人可能會呼籲改變,但他們并不真的想要改變——他們周圍的事物應該改變,但直接影響他們的事情卻不能。這種變化對今天的德國人來說是相當負面的。在中國,改變通常意味着進步,而在德國,這意味着"他們想拿走我的錢,我的自由和我的權利......"

其次,德國總理的角色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強大。特别是在聯盟和像德國這樣的聯邦國家,民主有時是一系列無休止的、痛苦的長期妥協過程。激進的政策轉變幾乎從未發生過。

記憶中最近的轉變是核電的中斷,在福島危機之後經過漫長的準許後,核電略有延長。這并不是因為我們的實體學博士或部長們改變了主意,而是因為在災難發生後不久,在州選舉中,公衆戲劇性地轉向了綠黨。

那麼,我們能期待德國對中國的看法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嗎?

不。這種轉變通常僅由外部事件引發,而不是由自上而下的煽動引發的,例如2015年後的難民危機,2020年後對新冠疫情的限制,或者最近德國的洪水将氣候變化帶回了自新王冠以來就已經忘記它的人。

Gunter Schuh:無論德國大選結果如何,情況對中國不利嗎?

當中國出現在新聞中時,背景通常是中國的逐漸發展。即使是像香港這樣的特定事件,也置于中國在世界上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的背景下。

作為個人,兩位潛在的候任總理也不太可能做出出人意料的舉動。與英國的鮑裡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或美國的唐納德·特朗普不同,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和阿明·拉塞特(Amin Rashet)被視為軟弱、可預測和無聊的候選人。曾擔任财政部長的肖爾茨是一位着名的人物,具有德國北部會計師的氣質,而拉塞特則試圖取悅所有人 - 他是諾裡奇的州長,這使得狂歡節成為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個人,兩人都是職業政治家,不太可能做錯任何事情。

德國政黨對中國的态度

具體而言,各方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是什麼?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是一家總部位于柏林的非營利性智囊團,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和生态發展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分析了德國主要政黨的選舉宣言。在這些檔案中,各黨派就選民可能想知道的所有問題表明了他們的立場(如果有的話)。

Gunter Schuh:無論德國大選結果如何,情況對中國不利嗎?

從這些檔案可以看出,雙方達成了很大的共識。各方一緻認為,德國的立場應該是歐洲的立場,談判的立場應該以歐洲的競争力為基礎。他們希望建立公平的經貿關系,但中國和歐盟已經談判了八年,旨在實作公平貿易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由于對新疆的制裁和反制裁,在歐盟層面停滞不前。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綠黨和自由黨都有強烈的動機與中國對話。

如果中國、印度和美國不與德國合作,德國遏制全球變暖的任何努力都将是一艘水罐車。在所有國家中,中國不僅碳排放量最高,而且擁有最大的環保發電行業。如果你想拯救地球,明智的做法是首先彌合世界觀中的鴻溝。中國最近決定停止在世界各地進一步建設燃煤電廠,這應該受到綠黨的歡迎。

自由主義者自然有一種捍衛公民和個人自由的基因。雖然這引起了人們對香港、台灣和新疆等有争議的話題的強烈情緒,但他們也應該承認,自由主義者應該容忍這種從自由主義角度選擇的自由,而不管另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雖然他們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但自由黨是德國最熱衷于經濟的政黨。他們主張通過經濟聯系減少政府權力,減少官僚主義,企業家精神,自由貿易和繁榮。

現在看來,中國本身對德國對華立場的直接影響,比德國人民及其代表更直接。德國的态度以前沒有太大變化,除非中國自己做出重大政策改變,否則未來新政府執政時應該不會有任何變化。與美國不同,美國認為其霸權受到威脅,而德國作為出口國,從中國的崛起中受益匪淺,以至于它對脫鈎不感興趣。

任何實際或被認為侵犯人權和個人自由的行為都可能給政客施加壓力,要求他們發表明确的聲明。關于更嚴格的統治、社會信用體系甚至内亂的壞消息令人擔憂。由于偏見和缺乏第一手觀察,人們很容易相信中國發生了不好的事情。

除了"夥伴"和"競争者",歐盟還為中國創造了一個"系統性競争者",這不僅提醒我們中歐體系的差異,而且暗示了競争的最終結果可能是制度變革。歐洲人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這種觀點,對中國沒有其他期望,就像我們歐洲人幾個世紀以來從事宗教或政治傳教工作一樣。

中國應該努力消除這種錯誤的偏見。為此,它需要與外部世界進行對話。

環境保護可以成為對話的絕佳話題,因為隻有全球合作才能保護環境。綠黨不僅在德國選舉中擁有最好的記錄,而且他們還成功地迫使所有其他政黨努力尋求更綠色的環境。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