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玉米
舍伍德.安德森
哈琛森是一個身材瘦小、關節扭曲的老人,他那個高鎮上大約三英裡遠的農場很小,但卻是我們整個鎮公認的照料和耕種得最好的地方。那棟小小的木房子總是油漆整齊,他的田地看起來總是幹淨整齊。
哈琛森的父親曾經擁有這個農場,他是個内戰士兵,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受了重傷。哈琛森是父親唯一的兒子,他留在家裡照料這個地方,一直到他父親去世。哈琛森接近5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40歲的國小教師,結婚以後,兩人緊緊守着這塊地。
他們的那個兒子一一威爾, 個子很小,但是極其健壯。他到我們鎮上的中學來上學,還在我們鎮的棒球隊裡當投球手。他總是快快活活、反應機敏,我們所有的人都很喜歡他。他從小開始畫漫畫,那是種天賦。他畫魚畫豬畫牛,那些動物看起來就像是你認識的人。威爾從我們鎮上的中學畢業以後去了芝加哥,在那兒成為一名藝術學院的學生。我們鎮裡的另一個年輕人也在芝加哥。事實上他比威爾早去了兩年。他的名字叫哈爾,是芝加哥大學的學生。畢業以後,他回到家鄉,做了我們中學的校長,成了我的好朋友。
在芝加哥,哈爾和威爾成為了好朋友。我從哈爾那裡聽說,威爾就像小時候在家鄉一樣,他在芝加哥也馬上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他長得好看,是以藝術學院的女孩們喜歡他,而他又有種直率,這使他也受到了年輕小夥子的歡迎。
哈爾告訴我威爾幾乎每天晚上都出去參加聚會,很快他就開始賣出一部分他那些有趣的漫畫。這些畫被用在廣告裡,而他賺了不少錢,他甚至開始寄一些錢回家了。
哈爾回到鎮上以後,他經常去看望威爾的爸爸和媽媽,他們的談話内容總是威爾。
你知道,這個時候老哈琛森已經快70歲了,他妻子比他小10歲。哈爾說無論何時隻要他到他們的農場去,他們就會停下活計,來和他坐在一起,他們一看到他在路上,就會跑過來。他們又收到一封威爾的信。他每星期都給他們寫信。
那瘦小的老母親跟在那父親後面跑過來。哈琛森總是喊着:“我們又收到一封信, 哈爾先生。”然後他妻子就會氣喘籲籲地說着同樣的話:“哈爾先生, 我們又收到一封信。”
他們會立刻把那封信拿出來,讓哈爾大聲朗讀。哈爾說那些信總是很有趣。威爾在信裡點綴着小素描畫。畫上有他見到或與他相處的人們,有芝加哥密歌根大道上的車流,有一個站在大街的十字路口的警察,還有匆匆忙忙走進辦公樓裡的年輕速記員們。這兩位老人都沒去過那個城市,他們又好奇又急切。希望哈爾為他們解釋那些畫,他們想知道哈爾能記得的關于威爾在那大城市裡的生活的每個點滴。
“你們可以親自去看一看的。”哈爾說。
“我們怎麼能去呢?”哈琛森說,“我們不能去。”
他從童年時期就待在那個小農場上,他父親是個病人,是以他得照料一切,這些是非常激動人心的。你得不停地和雜草作鬥争,還得照顧農場裡的動物。哈琛森說:“誰來給我們的奶牛擠牛奶呢? ”一想到除了他自己或是他妻于以外的任何人要摸到他的奶牛,他就覺得受到了傷害。隻要他還活着,他就不想讓任何人耕他的地,種他的玉米,照管谷倉裡或周圍的東西。
那是一個春天的夜裡,深夜以後,哈爾來到我家,告訴我那個意外的消息,威爾死了,在事故中喪生,他當時和其他幾個年輕人參加了一個聚會,他們可能喝了些酒,他們的車毀了....
那時是早春,我現在還記得我們安靜地走過那段路時的每個時刻,那些剛剛從樹上長出來的小葉子,那些我們跨過的小溪流,月光似乎賦予了那溪水生命。我聽到一隻狗的吠聲從遠方的什麼地方傳來,我聽到一棟遠處的房子裡孩子的哭聲。
我們走到了那棟農舍的前門。哈爾一路上都在試圖想出一些話,能比較溫和地把這個消息告訴這對老夫婦,但是真到了這個時候,他就做不到了,他直接對哈琛森全盤說出了整件事情。
就是那樣了。哈琛森一句話也沒說。門開着,他站在月光下,穿着一件可笑的長長的白色睡袍,哈爾告訴了他,那扇門就“砰”的一聲關上了。
我們安靜地站着,不知道該做什麼,就那樣可能過了十分鐘,也可能過了半小時,我們站在那兒傾聽凝望,很長時間以後,哈爾突然碰了碰我的胳膊:“看! ”兩個穿着白衣服的身影從房子向谷倉走去,馬上又出來了。他們走進了地裡,哈爾和我悄悄穿過場院走到谷倉,站在谷倉的陰影裡—— 一個能看到發生的事情卻不會被看見的地方。
那是件難以置信的事情。那老人從谷倉裡拿了一台手持玉米種植機,而他妻子則拿了一袋玉米種子,在那裡,在月光下,那天夜裡,在知道了那個消息之後,他們在種玉米。他們都穿着睡袍。他們穿過田地播下一行行種子,來到和我們相距很近的地方,整個過程都是在寂靜中進行的。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了解了什麼,我不知道我現在是否能寫下那天夜裡我所了解的,我是指某些人和土地之間的聯系的一些事情。我所知道的是,哈爾和我站在那裡看了盡可能長的時間,然後悄悄離開,回到了鎮裡。哈爾告訴我,第二天早晨當他去看他們并且安排他們死去的兒子運回家鄉的相關事情時,他們都出奇地平靜,而且哈爾覺得他們都相當自控。哈爾說他覺得他們明白了什麼。“他們有他們的農場,而且他們還有威爾的信可以讀。”哈爾說。
◆◆ ◆
本公衆号原創作品292篇,歡迎轉載、開白。
來源:鳴航文化鑒賞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