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HTML5移動應用開發入門經典》—— 1.1 了解HTML5的由來

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html5移動應用開發入門經典》一書中的第1章,第1.1節,作者:【美】jennifer kyrnin,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html5移動應用開發入門經典

1989年3月,tim berners-lee爵士寫了一個提案,提出使用超文本将網絡上相關的文檔進行連結。通過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從業人員的配合,超文本最終成為了html,又稱超文本标記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以一種正在使用的文檔标記語言——sgml(标準通用标記語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為基礎。1991年9月,網際網路上開始興起關于web及html應如何發展的讨論。

直到1993年前後,唯一可用的浏覽器是一個名為lnyx的純文字浏覽器。之後mosaic問世,它提供了圖像、嵌套清單以及表格等功能。在今天,大部分設計人員認為這些功能是司空見慣的,但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許多人隻能在一個黑白色(或綠白色)、純文字的環境下浏覽網頁。可以說,支援圖像的浏覽器是一個裡程碑式的進步。

直到1994年,ietf(internet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創立了html工作組。1994年7月,該工作組釋出了html 2的工作草案。同年,w3c(網際網路聯盟——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作為html的标準組織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1995年,html 3作為草案釋出,1997年,html 3.2成為标準。随後在1999年,html 4成為建議語言。

1999年後,情況有所改變。w3c開始認為html不應保持原狀,而是應當更容易被計算機讀取,更一緻,并且更嚴謹。但是,它們并沒有開發新版本的html,而是設法将html轉換為更為嚴謹的标記語言——xhtml。

xhtml是使用可擴充标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重寫的html 4.01版本。xml釋出于1998年,用于建立機器可讀的标記語言。xhtml文檔對結構及有效性的要求很高。實際上,如果頁面的html無效,或者是結構不好,則w3c就希望所有讀取xhtml的浏覽器能停止渲染這些頁面。

當今,仍有許多公司在使用xml。例如,許多内容管理系統(cms)在背景使用xml來管理大型網站;許多圖書采用docbook進行編寫,而docbook是一種用于釋出的xml語言;epub格式的圖書也使用xml來建立電子書。

注意:

結構與有效性

一個結構良好的文檔需以聲明語句開始,其中需包括規範,所有屬性用引号括起來,所有元素必須為閉合的,且僅有一個容器元素。一個文檔隻有在經過規範檢測後未發現任何錯誤,才能稱之為有效文檔。

基于xml的xhtml有着和xml一樣嚴格的要求,是以也同樣編寫起來困難。盡管大部分web設計人員都明白編寫有效html的重要性,但最重要的是它在讀者的浏覽器中能否被識别。每個檢驗過頁面有效性的web設計新手都明白,頁面不具備有效性并不代表着浏覽器無法将其顯示出來。實際上,web浏覽器總是能夠顯示技術上失效的html。

鑒于上述原因,一個由web設計人員、開發人員以及浏覽器制造商等組成的團體在2004年建立了web超文本應用技術工作組(whatwg,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他們從設計人員、開發人員及浏覽器制造商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了html5規範。最終,在2008年,w3c為了重組html5社群,決定取消對xhtml的開發,并将html5規範納入w3c的架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