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一書中的第2章,第2.3節,作者: 【美】luke wroblewski , ethan marcotte 譯者: 司徒卓恆 責編: 趙軒,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
簡單而言,某事物的周邊環境,就是“執行環境”最基本的定義。例如,台式計算機多數放在桌上(在家或辦公室),坐着使用,長期連接配接電源和網絡,相對較私隐,諸如此類。當然,有人會長時間坐着使用移動裝置,但更有可能在很多不同地方使用,因為移動裝置是便攜式的。
由于人們經常随身攜帶移動裝置,是以時與地決定了使用者如何使用。執行環境對設計影響深遠。設計移動體驗時,其實就是設計全天候體驗。
很多人一想到設計移動體驗,就會想到街上匆忙的商人。這個畫面當然存在,可是移動裝置的使用地點還有很多。最近有項調查,探讨所有智能手機使用者的使用地點。
84%在家用。
80%休息時用。
74%排隊時用。
69%購物時用。
64%工作時用。
62%看電視時用(另一個研究為84%)。
47%随時用。
84%的使用者都在家用移動裝置,這數字頗為令人驚訝。比起街上的商人,似乎在家裡使用移動裝置收郵件更加符合現實。以上兩個情況也有一個共通點:移動裝置很難令人全神貫注。
每次我思考使用移動裝置的使用者習慣時,都會想象使用者是“單眼單拇指”。他們隻有一隻拇指,因為他們單手拿着手機,用一隻拇指控制;他們隻有一隻眼睛,因為多數情況下,他們都不會全神貫注地使用裝置。
排隊時看一看體育比賽戰況;單手抱着孩子,單手用手機;坐地鐵上班時用;又或者躺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用。考慮到“單眼單拇指”,就會着手簡化移動體驗,使其變得更簡潔明了,能在以上情況下使用。
就算環境許可,使用者能夠專心使用,簡潔明了的移動體驗始終會令人用得更舒服、更輕松。
技術上,人們可以随時使用計算機,但畢竟每天的不同時段,多數使用者會用不同的裝置。以作詳述,圖2.5展示了計算機使用者于不同時段閱讀儲存文章的數量。很明顯,使用者在早上至中午讀得最多,然後越來越少,但下班後又再次回升(晚6:00~9:00)。
圖2.6展示了iphone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共有4個高峰:上午6:00(早餐)、上午9:00(乘車并開始上班)、下午5:00~6:00(下班和乘車)、 晚上8:00~10:00(沙發時間、黃金時間、睡覺時間)。

很明顯,計算機使用時間有别于移動裝置使用時間,亦有别于平闆裝置使用時間。為了進一步解釋不同裝置使用者有什麼不同的使用習慣,我們參考ipad使用者每天閱讀所花的時間(見圖2.7)。早上隻有一個小高峰,下午也沒有太多人使用,晚上的情況卻截然不同。我發誓,我隻是在讀網頁設計文章。
不同時間,人們會用不同的裝置。有時人們隻會考慮友善與否。哪台裝置離我最近并且能夠滿足我的需求呢?但大多數時候,用不同裝置是因為其各有長處。如果把計算機和移動裝置的圖表并在一起看(見圖2.8),情況顯而易見。
這些圖表的解釋很清晰,人們多數用移動裝置來打發閑暇,是以高峰較尖。諾基亞的瑞秋·欣曼用了很好的比喻來對比計算機和移動平台的使用者習慣:用計算機就像深潛,用移動裝置則像浮潛。
有很多網頁程式都比較精簡快捷,為使用者提供最快、最新、最有用的資訊。這些程式像野草一樣迅速增長。facebook移動網頁版的使用量年增長率為112%。twitter年增長率則為347%。兩者提供了完美的浮潛之所,看看朋友在做什麼。
請注意,無論浮潛還是深潛,都是為了看水中的魚。即使不同人會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用移動裝置互動,但網頁的核心價值始終如一。是以,不要認為移動裝置不需要社交内容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