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滾滾金沙江,從青藏高原一路向南,在滇西北麗江石鼓突然大拐彎,浩浩蕩蕩往東流去,有了這長江第一灣,才會有金沙江與紅軍的兩次相逢。
80多年前,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先後向西長征,如兩條紅色巨龍,在雲嶺高原與滔滔金沙江不期而遇,書寫了兩次關系中國命運的渡江傳奇,留下了各族群衆舍生忘死支援紅軍長征、救助紅軍戰士的慷慨壯歌。
如今,在金沙江兩岸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偉大精神仍然激勵着各族人民建設家園,決戰脫貧攻堅。雲南許多貧困地區率先脫貧,天塹變通途,家園更美麗。
雲南麗江玉龍縣石鼓鎮的紅軍長征紀念館門口矗立的紅軍渡江雕塑。光明日報記者朱振國攝/光明圖檔
1.紅軍渡口的船工身影
“炮火橫飛普渡水,紅旗直指金沙江。後聞金鼓誠為慮,前得輕舟喜欲狂。遙望玉龍舒鱗甲,會師康藏向北方。”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在長征渡過金沙江後揮毫賦詩《北渡金沙江》,詩中既有勝利渡江的豪氣,又有對群衆幫助渡江的感激之情。
1936年4月27日中午,金沙江石鼓以北茨可一帶,紅五師十五團正在渡江,因為軍馬泅渡至江心時受驚,緻使一艘小船翻沉,四五十位紅軍和一批軍用物資不幸掉進激流中,獨臂師長賀炳炎迅速組織搶救,對岸中甸金江船工彭鳳翥父子迅速劃船過來,奮力救起20多位紅軍;被紅軍從監獄解救的麗江茨可農民尹學富也劃木筏趕來參加營救,救出一位連長和一位司号員。最終20多位紅軍不幸犧牲,茨可船工周長壽在搶救落水紅軍的過程中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船工們舍命救紅軍,緣于感激紅軍出手相救打開牢門。
7月21日,在玉龍縣茨可村金沙江畔,尹學富的兒子尹正國告訴記者:當年父親因為“拖欠兩石租谷”被關進監牢。紅軍經過麗江時,将尹學富從監牢救出,尹學富心存感恩,為紅軍當向導帶路,并找到兩條木船和5個船工,不分晝夜幫助紅軍渡江。
據不完全統計,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其中在皎平渡為紅軍劃船的有37名船工,洪門渡有8位船工。1936年在石鼓至巨甸的7個紅軍渡口中,共有28名船工幫助紅軍渡江。當時無論是中央紅軍還是紅二、六軍團,都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過江則存,過江則勝”,這些船工冒着生命危險,打破“金沙不夜渡”的傳統,夜以繼日地将紅軍擺渡過江,使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堵。
紅軍經過雲南時,一路上許多群衆主動為紅軍帶路。在麗江流傳着一個叫桑樂天的納西族青年為紅軍當向導的故事,紅二軍團到麗江時,從監獄解救了因打官司出不起錢而被關押的桑樂天。為感謝紅軍的救命之恩,他徒步200多公裡,翻越雪山,把紅軍隊伍帶到了中甸,途中他的小腿中彈負傷,紅軍為他取出彈頭,送一匹馬馱他回鄉。
在雲南,類似尹學富、桑樂天這樣被紅軍解救又積極幫助紅軍的群衆還有很多。更多的群衆則是耳聞目睹了紅軍紀律嚴明、救助窮人的行為,他們相信紅軍是自己的軍隊,積極敞開家門、寨門歡迎紅軍,給紅軍送糧送水、縫制衣被。紅軍在麗江期間,共有34個裁縫趕制衣帽、米袋,有71名各族百姓自願為紅軍做向導,有1000多戶農戶家裡住過紅軍。
“再走長征路”記者團的記者沿着當年紅軍進雲南麗江的行軍路前進。新華社發
2.“不畏險惡救紅軍,情深意長傳子孫”
從滇東、滇中到滇西,都流傳着各族群衆甘冒生命危險隐藏、救護紅軍傷員的感人故事。
在滇東曲靖市富源縣還流傳着牛場“紅軍洞”的故事。1935年農曆三月二十四,一位年僅十七歲的姓張的紅軍小戰士,在中央紅軍當話務員,進入雲南後,他因腿部受傷昏迷過去,醒來後找不到隊伍,牛場村村民黎運通夫婦深夜把小紅軍背到村後的石洞隐藏養傷。幾天後,保長聽說黎家收養了一個小紅軍,就帶着人來家裡搜查,對黎運通進行盤問吊打。黎運通始終沒說出小紅軍的下落。黎運通因保護小紅軍被保長打成重傷,在小紅軍走後沒多久即去世。
在滇中昆明市富民縣大西山村,當年紅軍路過時留下3名紅軍傷員,國民黨軍隊抓到傷員後将他們活埋在村裡,敵人剛走,村民李鎮不顧殺頭危險,急忙刨土把紅軍救出來,有兩位紅軍還活着,李鎮把他們悄悄背回家中養傷,躲過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捕。1987年,老紅軍陳靖到富民專門看望了李鎮,并寫下“不畏險惡救紅軍,情深意長傳子孫”兩句話。
滇西玉龍縣巨甸鎮是重要的紅軍渡口,村民舒茂才年輕時與父親一起救助了7位紅軍,其中一位紅軍因不願連累老鄉,出來斥罵敵人而被殺害。其餘6位紅軍被舒茂才父子隐藏多日後悄悄送走。
雲南各族群衆不僅舍生忘死支援紅軍,而且把數千優秀兒女奉獻給了紅軍。
“二月裡來到紮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是陸定一、賈拓夫到達陝北後編寫的《長征歌》,歌中生動描述了滇東北威信縣各族青年踴躍參加紅軍的情景。1935年5月,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從宣威進入會澤,打開土豪劣紳糧倉分發了糧食,窮苦百姓都感受到了共産黨帶來的溫暖,僅兩三天,紅軍在會澤就增加了1500餘人。
雲南麗江紅軍長征紀念館再現了紅軍在石鼓渡口過江的情景。光明日報記者張勇攝/光明圖檔
雲南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攝/光明圖檔
雲南祿勸縣普渡河鐵索橋。梁鶴攝/光明圖檔
3.繼承長征精神建設美麗家園
7月22日,記者來到與香格裡拉市維西縣交界處的玉龍縣巨甸鎮,看那金沙江上波濤滾滾,仿佛聽到紅軍千軍萬馬渡江的劃槳聲、軍号聲、馬嘶聲依稀傳來。走進美麗富饒的巨甸壩子中央的巨甸村,隻見家家戶戶正在熱火朝天修建房屋,一棟棟二三層樓房拔地而起,一根根粗大的電纜正在街邊架設。
玉龍縣巨甸村二組組長舒承剛告訴記者,去年11月初川藏交界處的金沙江堰塞湖洩洪,前所未有的大洪水順江而下,來到巨甸壩子,距江邊很近的巨甸村全部被淹沒,200多戶農戶的房屋大部分毀損,500多名村民失去家園。危難時刻,地方黨委政府迅速組織力量及時轉移安置受災群衆,搶救受災群衆财産,做到無一人傷亡;國家和省級财政撥專款幫助巨甸村重建家園,每家建房補助12.25萬元和7噸水泥,每家還有由政府貼息的10萬元建房貸款,家家都有能力建房,500多受災群衆明年春節前就可以入住新房了。
“如果在新中國成立前發那麼大的洪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如果沒有國家幫助,我們也沒有能力重新蓋房子。”60多歲的村民舒家循對記者連聲感歎。他和老伴正在搬運建築垃圾,在他們身後,一棟兩層磚混結構的新房已基本建成。
巨甸鎮黨委書記李進勳告訴記者,多年來巨甸鎮幹部群衆弘揚長征精神、自立自強,去年不僅經受住了金沙江堰塞湖洪水的考驗,還與全縣人民一起脫貧摘帽,住房條件極大改善,缺水問題全部解決。三年前,附近的金沙江上架起了格蘭大橋,巨甸人民再也不用靠船擺渡過江了。
1936年4月,紅二軍團在賀龍率領下來到麗江,麗江人民三迎紅軍的故事從此傳揚。1996年,麗江經曆了百年不遇的7.0級大地震,摧毀了祖祖輩輩生活的美好家園,但麗江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堅強上司下和社會各界的援助下,弘揚不怕困難、自立自強的長征精神,在一片片廢墟上建起了更加美麗的家園,使麗江一躍發展成為國内外遊客青睐的旅遊勝地。
回望曆史,紅一方面軍在雲南經過17個縣,紅二、六軍團在雲南經過27個縣,在雲嶺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和永恒的記憶。紅軍長征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的精神激勵着雲嶺兒女戰勝貧困,紅軍長征在雲南走過的地區,成為雲南脫貧最快的地區之一。在2018年雲南首批脫貧摘帽的15個縣中,紅軍長征走過的縣就有7個。在今年雲南宣布第二批脫貧摘帽的33個縣中,又有7個紅軍走過的縣告别了貧困。
紅軍長征過雲南的曆史證明:英雄的紅軍能完成偉大的長征,是因為有偉大的人民支撐着紅軍勇往直前。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着各族人民艱苦奮鬥,不斷創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25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