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以提到中國在奧運會上的第一枚金牌而聞名。徐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上獲得男子手槍60慢射冠軍,成為奧運會第一枚金牌得主,也是中國第一位奧運冠軍,實作了中國奧運史上"零"金牌的突破。
徐海峰22歲時,在一家供銷機構擔任化肥銷售員。他于1982年加入安徽射擊隊,開始了他的射擊生涯。
1983年,徐海峰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賽事中獲得了第一枚獎牌:五屆奧運會兩枚銀牌。一年後,1984年,徐海峰以566枚金牌獲得奧運會男子自行槍械項目金牌,50米手槍慢射金牌,這是中國奧運金牌的"零突破"。二十年後,當一位記者采訪他,說他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的感受時,徐海峰回憶說,他是第一位獲得奧運金牌的中國運動員,隻是因為射擊項目舉辦得更早,他才能有這樣的名聲。這枚無價的金牌現在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
徐海峰在1986年亞運會上三次奪冠,自制槍械項目打破了世界紀錄。然後全國射擊再次打破了世界紀錄。當他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獲得四枚金牌時,一年後的世界氣槍錦标賽和亞錦賽的五枚金牌為徐海峰的射擊生涯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1994年底,徐海峰從國家女子手槍主教練的崗位上退休,後來成為國家射擊隊的副主教練,并于2001年擔任國家射擊隊的主教練,6月成為國家體育局射擊中心副主任。
徐海峰的戀人包括杜力、陶豔娜、王成儀等著名射擊運動員,其中大部分都是奧運獎牌得主。2003年,徐海峰在中國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聯合會、中央電視台聯合頒發的中國電視體育獎頒獎典禮上榮獲最佳教練獎。
2005年,徐海峰被任命為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和擊劍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
2017年11月,他不再擔任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

至于中國第一位奧運銀牌得主是楊創光。1960年參加意大利羅馬第17屆奧運會,十項體育獲得一枚銀牌,這是中國的第一枚銀牌,也是中國台灣省的第一枚奧運獎牌!
楊創光,1933年7月10日出生于台灣省台東會館,馬蘭部落的阿美族。他代表中國參加了奧運會十項全能,并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獲得了銀牌,這是中國的第一枚奧運獎牌。他也是打破十項全能9000分的記錄保持者,綽号"亞洲鋼鐵俠"。
在楊創光成名之前,第一項接觸運動是棒球,在三軍運動會期間,楊創光作為投手為聯合或台東棒球隊效力。雖然沒有打出好成績,但在跑步、跳躍、投擲三個方面也無形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1年,從台東農校畢業後,轉入聯合田徑隊,在奧運會上以7米32米的成績奪得冠軍。他後來得到關總的認可和資助,并在1954年馬尼拉亞運會上赢得了第一枚十項全能金牌。楊創璋從中國隊的候補名單中選出,因為一個插曲,讓楊創尹從"陪同"變成了"正面候選人",再進入"正面名單"的行列。事件發生兩年後,中國體育委員會今天在中國教育部體育廳左營訓練中心(左營國家訓練中心,簡稱"左訓練中心"或"國家訓練中心")為馬尼拉亞運會進行訓練和準備,正在以訓練的形式加強訓練和準備亞運會。當楊創光被指令陪同跑者,陪同候選人參加全國準選手名單練習跑步時,練習跑時,楊創光在200米比賽中居然赢得了正向候選人。令在場的遴選委員會驚愕的是,剛到場視察關松生目睹現場,便訓示楊創光進入候補名單,讓楊創璋收到入選名單的訓練菜單,逐漸培養楊創棣。後來在亞洲田徑錦标賽上,雖然楊創光在賽事中最終隻拿到了第六名,但卻讓體育委發現楊創光這張可能赢得明日之星的牌,楊創光從此在冠生等人的栽培中逐漸茁壯成長,開啟了十多年後世界大小體育賽事不斷奪冠,甚至奪得獎牌, 赢得獎杯的田徑生活。四年後,東京亞運會再次打破亞運會紀錄,奪得十項全能金牌。他繼續在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學習,在德裡克教練和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銀牌得主拉斐爾約翰遜的指導下練習,并成為終身的朋友。他們還參加了1960年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楊創光在比賽中雖然領先約翰遜七個項目,但在領頭球太多,最後以58分的微弱優勢落敗,由約翰遜奪得金牌,楊創光奪得銀牌。楊創光也成為第一位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的台灣運動員。在最後一個1500米的項目中,兩個人走到了盡頭,約翰遜摔倒在楊創光的身上,兩人互相支撐的場景,也成為相機捕捉的焦點。賽後,一些觀衆甚至大喊:"把金牌都給他們!1963年1月26日,楊創光在美國波特蘭舉行的國際田徑邀請賽上以4米96的成績打破了室内撐杆跳世界紀錄。同年4月28日,他在加利福尼亞州核桃城的聖安東尼奧山學院田徑比賽中以9,121分的成績打破了十項全能世界紀錄,成為十項全能曆史上第一個打破9,000分的人,十項全能的得分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換算成目前的評分方法,8010分的分數,至今仍是中國台灣省的全國紀錄。直到2001年,羅曼·舍布爾(Roman Schaeble)才再次突破9000大關,這要歸功于新的評分标準。
楊創光離開球場,擔任左營訓練中心教練和總督導,訓練顧金水、李富恩等好手。而且因為妻子和孩子在美國,他經常往返于美國和台灣之間。楊創光于1997年獲得美國業餘體育協會終身成就獎,1999年提出亞洲十大王國重建計劃,2001年因肝癌、肝硬化入院至高雄昌裕醫院。拉夫·約翰遜于2007年1月24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因中風住院,于2007年1月28日去世,享年73歲。
中國第一枚奧運銅牌由第一位女性銅牌得主姬峥獲得。
姬峥于1944年3月15日出生于台灣新竹市牛浦(今新竹市香山牛埔裡)農村,父親姬清池有台灣血統,母親姬望薇是新埔家族成員。她具有爆發力,擅長田徑運動,如短跑,跨欄,跳高和跳遠。1968年,在海拔2000多米的墨西哥城舉行的夏季奧運會上,姬峥代表台灣參加女子100米決賽,成為第一位在夏季奧運會上進入女子100米決賽的亞洲人(第一位獲得夏季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資格的亞洲人是日本的Keigon Lund);這是台灣省女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第一枚獎牌。她也是繼1960年羅馬奧運會男子十項全能銀牌後,第二位赢得奧運獎牌并進入決賽的台灣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