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Java遺傳算法程式設計》—— 第1章 簡介 1.1 什麼是人工智能

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java遺傳算法程式設計》一書中的第1章,第1.1節,作者: 【英】lee jacobson(雅各布森) , 【美】burak kanber(坎貝爾),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java遺傳算法程式設計

數字計算機和資訊時代的崛起,已經徹底改變了現代的生活方式。數字計算機的發明,使我們能夠讓生活的許多領域數字化。這種數字化讓我們将許多繁瑣的日常任務外包給計算機,而這些任務以前可能需要人來完成。這方面的一個日常例子是字處理應用程式,它們内置拼寫檢查功能,可以自動檢查文檔的拼寫和文法錯誤。

随着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快,計算能力越來越強,我們已經能夠用它們來執行越來越複雜的任務,如了解人類語言,甚至比較準确地預測天氣。這種不斷的創新,讓我們能夠将越來越多的任務外包給計算機。今天的計算常常能夠每秒執行數十億次操作,盡管它們在技術上能力很強,除非它們能夠學習,讓自己更好地适應送出給它們的問題,它們将永遠隻限于執行人類為它們寫下的各種規則或代碼。

人工智能及其子集遺傳算法的領域,正開始解決今天的數字世界所面臨的一些更複雜的問題。通過在真實世界應用程式中實作遺傳算法,人們有可能解決較傳統的計算方法幾乎不能解決問題。

1950年,阿蘭·圖靈(數學家和早期計算機科學家)寫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題為“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計算機器和智能)”,其中他提出問題:“計算機能思考嗎”?他的問題導緻了許多争論:智能到底是什麼?計算機的根本局限是什麼?

許多早期計算機科學家相信,計算機不僅能夠展示類似智能的行為,而且通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它們将達到人類的智力水準。這一觀點由司馬賀(herbert a. simon)在1965年提出,他宣稱,“機器将有能力,在20年内,做任何人能做的工作”。當然,現在,在50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司馬賀的預測遠離現實,但在當時,許多計算機科學家同意他的立場,并确立他們的目标是建立一個“強ai”機。一個強ai機就是一個機器,在面對給它的任何任務時,它至少像人類一樣智能。

今天,在阿蘭·圖靈的著名問題被提出50多年之後,機器是否最終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基本上仍然懸而未決。直到今天,他關于“思考”意味着什麼的論文和思想,仍然引得哲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争論不休。

雖然我們還遠遠未能創造可以複制人類智能的機器,但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無疑在人工智能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強ai”和發展媲美人類的人工智能的關注,已經開始轉向對“弱ai”的偏愛。弱ai是發展更狹窄領域的智能機,這在短期内更容易實作。這種較窄的關注點讓計算機科學家創造實用的、貌似智能的系統,例如蘋果公司的siri和谷歌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

在建立弱ai系統時,研究人員通常會專注于建造一個系統或機器,它隻擁有解決一個較小問題所需的“智能”。這意味着我們可以使用更簡單的算法,使用更少的計算能力,同時還取得成果。相比較而言,強ai研究專注于建造一個智能機器,足以能夠解決人類所能解決的任何問題。由于問題的範圍很廣,這使得建構強ai的最終産品的可能性小很多。

僅在幾十年裡,弱ai系統已經常見于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中。從下棋到幫助人類駕駛噴氣式戰鬥機,弱ai系統已經證明,它們在解決問題時非常有用,這些問題一度被認為隻有人類能解決。随着數字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小、計算能力越來越強,這些系統的可用性很可能随時間推移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