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奔三技術男:聊聊從華為裸辭後的一點感悟(轉)

關于離開

我的離開,有長期出差幾乎隻有法定節假日才能回家這樣的因素在,但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工作本身。2011年社招進來,從java+flex開發到mde,再後來轉se,在華為來說,這個節奏不算多快但也不算慢,走得挺穩當,與上司、同僚相處也很融洽。也許,就這麼一直走下去,人生也不會太差。

隻是,漸漸會有一些不安,得空反思,發覺自己在做的這些事于個人成長而言價值不大。

人太浮于事,如同浮萍,随波逐蕩。今年年初,決心離開南研所,并離開南京這座城市。

這番話說出來有些沉痛,我2004年到南京,讀書、戀愛、工作、生活,已十年有餘,說南京是第二故鄉也不為過,是以這一次離開,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決定,雖有依戀,但走得義無反顧。

走出華為才知道的一些坑

真正關心你為什麼從華為離職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打算進華為的人;

打算離開華為的人,更關心離開華為後你去了哪裡,去的路上有什麼坑。

我來說說這些坑

但從需求分析、産品設計、靈活項目管理等方面來說,與大部分網際網路公司産品崗的定位相符。然而由于以往做的不是純網際網路産品,有的公司不願意承擔這樣的用人風險,簡單來說,就是華為出身,跨領域找工作并不見得那麼好找。

在脈脈上我曾發過一條實名動态,引起了不少求職者的共鳴:“太多的招聘方過多地關注求職者曾經是什麼,而忽略了未來能成為什麼”。

其實一個人如果在某個領域做得可圈可點,在相近意義的事情上,通常都會做得不錯,甚至更大範圍的事情上,也值得托付。

還有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坑,之前在心聲有寫過:華為的資訊安全很牛x,但是導緻開發氛圍比較沉寂,與外部隔絕。很多網際網路公司要求看你的技術文章,github代碼、stackoverflow/郵件組/quora/segmentfault等網站的活躍度及回答,我除了個人部落格(說得好像經常更似的),其它平台都沒有深入過,大家引以為戒。

正确求職的姿勢

傳統招聘網站(51job、智聯):招聘資訊相對齊全,全行業、大小公司都有,沒有針對性,對于求職者資訊篩選的成本比較高。

我一般是用來檢驗履歷修改的效果,重新整理後看有沒有用人機關主動聯系,時間寬裕時也會給中意的企業投遞履歷試試。

獵頭網站(獵聘網):主要有獵頭崗位、企業崗位,也在做高端職位的招聘,獵頭水準參差不齊,而且釋出的崗位有重複、待遇虛報。

我一般隻看企業釋出的崗位,沒有精力為獵頭們提供陪聊服務。

網際網路招聘(拉勾、内推):垂直招聘,資訊擷取便捷,但企業覆寫不夠全面,有些崗位搜尋不到。

個人建議還是直接找目标公司的内部人員推薦,直達用人部門,靠譜系數最高,可以避免被hr誤下殺手。

人才競拍(100offer):角色反轉,求職者釋出履歷,企業向求職者發起面試邀請。主導權握在自己手裡的感覺,挺好!

雖然主要服務對象是中高端程式員,我也還是去體驗了一把,一周内接到6個企業邀請,待遇相對比較好,企業實力也都不錯。

此外,100offer提供面試接送(uber——接我的是passat)、入職獎金(3k——據說成功入職就有,可惜我沒拿到),壕氣側漏!

最後,扯點閑話

08年大學畢業,迄今七年,共有兩份工作經曆,都在大公司。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步伐穩健,但兩次辭職,都是裸辭,并且空窗期都留得相對較長,用來旅行和學習。工作上的很多事情往往沒有時間和能量去做到精益求精,譬如我會用jquery,它簡潔、高效,但我并不知道為何可以這樣;再如hashmap、hashtable主要差別在于線程安全與否,但原理是什麼我還不清楚……因為這些,感覺自己像個破篩子一樣,有許多窟窿,正好趁此機會補補。不過裸辭并不是一件值得學習的事,一方面,外面的機會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多那麼好;另一方面,人一旦舒舒服服窩在家裡,勤奮程度與學習效率都有所折減,這是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