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在上下班的地鐵,喧鬧的街道,亦或忙碌的辦公室或安靜的休息間,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用佩戴耳機的方式欣賞音樂,将自己置身于音樂的海洋中,遠離一切的喧嚣與雜亂。耳機的發聲原理是什麼?如何選擇才能在預算内得到最契合自己的聲音?接下來的文段裡,我們将從随身音頻系統談起,聊聊怎樣才能搭配起一套屬于自己的“好聲音”。
與龐雜的家用台機或音響系統相對,簡單的随身音頻系統可以分為耳機與前端兩個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部分共同構成的系統中,耳機的選擇會對整套系統聲音産生絕對的影響。它的風格和素質基本上會決定整個系統的風格和素質,而前端部分更多的是起到一種修飾與助力其發揮的作用。認識到這點以後,我們就可以在耳機的挑選上做文章了。
随身音頻系統的耳機,按發聲原理大體可以分為動圈,動鐵,圈鐵三類,按傳聲結構區分則可以分為平頭,入耳,便攜頭戴三種。
動圈與動鐵
動圈的發聲原理類似電話與音響,主要結構是一個圓形振膜,振膜背面固定電磁線圈和後方設定的圓形永磁體。通電後線圈受磁場力作用推動振膜振動發聲。 而動鐵的原理則更多類似于助聽器,以一塊很小的u型鐵片置于電磁線圈中,線圈通電後推動鐵片通過精密的連杆結構推動振膜震動發聲。
而動圈和動鐵哪個更好?則注定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一般來說,同價位橫向進行比較,動圈耳機的聲音表現更加真實而自然,但解析力略遜一籌,動鐵耳機的則聲音則更加精準冷靜,但在寬松度上卻稍顯不足。随着技術的發展,近些年來,由動圈與動鐵組合而成的“圈鐵”産品也變得常見起來,雖說圈鐵耳機能夠結合動圈與動鐵兩種單元的優點,但由于單元原理不同的原因,在分頻處會很容易出現結合不良的問題。是以,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圈或鐵的選擇,總是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的。
入耳、定制、平頭、便攜頭戴
耳機本身通過導管傳送聲音,并且通過導管或導管上的填充物進入人體耳道,使耳道相對密封的耳機,稱為入耳式耳機。入耳式耳機通過人為地制造出相對密封的空間,降低外界的幹擾,進而聲音得到一種清晰而準确的效果。而定制耳機則是在入耳的基礎上做到了極限,根據每個人的耳道結構進行量身定做,可以提供最佳的隔音能力與舒适性。
與入耳式耳機相比,平頭耳機則用将殼體外緣直接挂靠在耳廓内側的方式完成佩戴,進而在佩戴舒适性上略勝一籌,但由于其開放式的特性,在嘈雜環境下低音會有較大的流失。
與平頭或入耳這類耳塞式耳機相對,便攜頭戴看起來像是個大家夥,得益于材質柔軟的耳罩設計的功勞,它的佩戴舒适度往往高于耳塞,并且由于發聲單元面積較大的緣故,其聲場與結像往往會比耳塞做的更好。但在解析,聽感,驅動性方面則各有千秋。
如何選擇适合自己的器材
明确一個确定的預算和自己的聽音方向是首先要做的,畢竟所謂适合自己的器材,就是最能迎合自己的購買需求的,和在預算内能把平時欣賞的音樂類型演繹到最令自己滿意的器材。
在挑選器材時,不要太看重其本身的參數,例如耳機的頻響曲線和阻抗之類,聽感往往更加重要,網上有大量的文章可以進行參考,但值得一提的是,槍文和水軍很常見,是以要多看各種使用者寫出的聽感,大緻了解其風格和适應區間。
盲狙是有風險的,如果有機會的話,最好去實體店對于作為目标的所有産品進行逐一試聽。
系統搭配方面,通過對網絡文章的參考和帶裝置試聽,明确自己對聲音走向和要求,正确的用前端對耳機進行修飾,才能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随性自如的享受音樂,找到獨屬于自己的“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