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世界有近53%的人有養一隻或一隻以上的寵物,在中國有近5900萬家庭飼養寵物。狗(33%)、貓(23%)、魚(6%)、鳥、蜥蜴蜘蛛等其他動物(6%),這個排序是全世界人民通用的最受歡迎寵物排行。
當“吸貓撸狗”成為現代都市人生活情趣和社交話題之一後,越來越多以動物為主角的真人電影出現在大銀幕上。2017年,一部《一條狗的使命》曾在國内拿下6億多的票房成績;本周它的姊妹篇《一條狗的回家路》上映。
狗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是貫穿這兩部電影的主題。去年上映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流浪貓鮑勃》裡,一隻喵拯救了一個孤獨頹喪的人。2017年倍受好評的文藝佳作《賽馬皮特》把少年的成長與一匹馬對接,心靈的溝通與慰藉都來自馬兒。
簡而言之,在與真人互動的電影裡,動物或作為一種象征、或成為一個拟人化的對象,人在動物身上賦予着最強烈的情感投射,也将最高最溫暖的品質寄托在動物身上。
相對而言,動物做主角的真人電影中狗狗電影的體量是最大的。
狗狗電影的母題:
“靈犬萊西”的童話與“忠犬八公”的故事
《一條狗的回家路》講的是一隻名叫貝拉的鬥牛犬因某種原因不得不暫時與主人盧卡斯分開,被寄養在新墨西哥城。尚未搞明白狀況的貝拉以為永遠将與盧卡斯分開,一條命運之繩牽引着貝拉開啟了長達兩年半的回家之路。
在這條回家路上,貝拉遭遇了很多冒險的過程。它遇到了新的夥伴,在叢林裡陪伴一隻“大貓咪”美洲豹長大,被好心人收留,也與流浪漢相依為命,甚至受到狼群的攻擊。
2019年貝拉的回家之路貫穿着兩個詞,也是兩個美好的事物:忠誠與奇迹。而這兩個詞兒也幾乎代表了所有狗狗電影所表達的核心主題。從早期到現在,一直未變。
(《靈犬萊西》)
如果往前追溯,則能追溯至出現在1938年的著名英國兒童讀本《靈犬萊西》,以及發生在日本1935年,忠犬八公的真實故事。
英國作家艾瑞克·莫布裡·奈特把在報紙上看到的一隻牧羊犬和它所在的約克郡勞工家庭的生活改編故事。《靈犬萊西》說的是二戰前夕,小男孩喬一家生活艱苦,但他有一個牧羊犬小夥伴陪伴在身邊。因為經濟環境,爸爸不得不把萊西賣給公爵。思念成疾的萊西從狗場跑出來,曆經千山萬水回到了喬的身邊。
1943年,《靈犬萊西》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後來更是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從故事情節的對照上,便能看出《一條狗的回家路》與之相似的地方。“靈犬萊西”式的叙事,在其他國家也有範本。當然相對于好萊塢電影在叙事上追求煽情動人,歐洲國家比如70年代的蘇聯,更增添了一份對時政、對黑暗醜惡的展現。比如前蘇聯著名電影《白比姆黑耳朵》,講述伊萬收留了流浪狗取名比姆,因伊萬去俄羅斯看病将之寄養。比姆以為被抛棄,踏上尋找伊萬的路途。
(《白比姆黑耳朵》)
比姆在路途上遇到的兇險,顯然比好萊塢電影中要寫實些。它遇到了善良的人,也有醜惡的嘴臉。這讓人想到50年代,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大拿德·西卡導演自己最滿意的作品《風燭淚》(又名《溫别爾托·d》)。一個拿着微薄終身俸無法在現實中生活的人,處處遭拒。愛犬的不離不棄給了他一絲希望。
愛犬對主人的不離不棄,是人在其生命經驗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很難體會到的一種情感。這種不離不棄,就是一種奇迹。集這種奇迹最大成的,是忠犬八公的故事。
(兩版八公故事)
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帶到東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門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門上班,傍晚時分接他下班。野秀三郎去世後的次日,八公便傳回澀谷火車站一等就是九年直至死去。
随後,《忠犬八公的故事》于1987年由日本著名導演新藤兼人撰寫,神山征二郎執導,是當年日本的票房冠軍,拿下54億日元的票房。2009年,美國版《忠犬八公的故事》上映,亦賺取無數人熱淚。
狗狗故事裡帶出的忠誠與奇迹,均是超越人類生命經驗的。而事實上,人本身也最愛看這類超越生命經驗的片子,無時無刻在提醒自己這些美好品質的存在。是以才會有了這麼多以狗狗為主角的電影。
好萊塢vs日本:
一邊是商業“英雄”,一邊是暖心陪伴
毋庸置疑,好萊塢和日本是生産狗狗電影最多的兩個地方。但是兩者在處理狗狗題材時選取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對于好萊塢而言,電影中的狗狗常被拟人化處理。它們的行為邏輯更多脫離了狗狗的行動日常,而是符合人類的行為風格,比如《叢林赤子心》《101斑點狗》等。甚至在某些電影中,狗狗是能夠說話的。乃至能與人類對話,比如《神犬小巴迪》、《萌犬好聲音》系列,或者即便不能與人類對話,透過配音,它們也是能與銀幕外的觀衆溝通。
(《101斑點狗》)
這些模式自然多存在于戲劇化的類型片中,狗狗完全成了真人類型電影的一種補充。它們是冒險片中的主角,是能登上太空的英雄,是能破案抓兇的好手。加之,如今電影技術的日臻完善,這些電影中的動物們能做到如超人一般的動作和眉飛色舞的表情,有時你很難分辨這到底是一隻狗狗,還是一個人的靈魂被困在了狗的軀殼裡。
這大概與美國人崇尚的英雄情結,展現自我價值的追求也有關系。狗狗如人一樣聰慧,樂觀向上,經曆一個一個艱險成為英雄。這一點在《一條狗的回家路》裡也有展現。主人公盧卡斯在一家幫助戰場受傷的軍人進行治療的醫院上班,貝拉在醫院治愈了不少戰場英雄的心靈;而結局裡,這些英雄們用他們的身份保全了貝拉。貝拉回家這一堪稱奇迹的英雄之路,得到了人類英雄們的認可。
相較之,日本電影中沒有造神,更多把鏡頭平實地對向狗狗的生活。用相對簡單的故事,傳達一個道理:你的十年,是它的一生。比如《導盲犬小q》,說的是小q從出生、成為導盲犬到自己患病死亡的過程;《我與狗狗的十個約定》記錄下了一隻小狗與陪伴一個女孩十年生活的過程。
其實,不管是歐美電影還是亞洲電影越來越将狗狗電影指向治愈系方向上走。小林聰美主演的紀錄形式的劇情片《為你取名的那一天》所聚焦的正是日本311地震後,被遺棄在福島核電站附近的貓狗。寵物被救助的過程,狗狗與老人互相治愈的情誼,幫助地震後的人們走出傷痛。
同樣,《狗狗之日》、《我的冤家是條狗》等片中,狗狗成為治愈都市青年男女喪生活的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從人與狗發生聯系開始。
結語
電影《馬利和我》的片尾有一段台詞,“一隻狗可能不如别墅,名車,名牌服裝那樣值錢。可是它不論你的貧窮、富裕、聰明或者笨拙,隻要你付出你的真心,它就會用它的真情來回報你。試問茫茫人海中,有幾人能做到?”
是呀,人生在世或許會感受到無數次生活背叛你的陰暗時刻,想到還有這些可愛的小家夥在亮光處等候着你,暖心治愈何止一次兩次。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想必這也是銀幕上不能缺少包含狗狗電影在内的寵物電影的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