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廣東人對一個地名特别熟悉,我自己也曾在無數個場合聽說過它,這個地方就是珠玑巷。

珠玑巷原本是廣東省韶關南雄市珠玑鎮珠玑村的一條古巷,巷子長約1500多米,巷道寬4米,巷内有古樓、古塔、古榕、古橋等遺迹。這是一條始建于南宋時期的巷道,在唐、宋時期極其熱鬧。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為什麼廣東人對珠玑巷很熟悉呢?因為它是中原人南遷的古道。大量的中原人便是從此處向嶺南移民。中原人先在珠玑巷居住,之後向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和港澳地區以及海外移民。

據說,從宋朝至元初的200多年裡,珠玑巷就有150多個姓氏向南遷移。最多時,一次移遷超過1000人。

清朝時期,有着“清代徐霞客”之稱的屈大均在自己的《廣東新語》一書裡對珠玑巷也有所記載:“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玑巷而來......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至止南雄。”當時,珠玑巷是入嶺南的唯一古道,是以韶關南雄一直被認為是廣府的發源地。

公元1418年,明永樂十六年,在這些遷移的隊伍裡,其中有一戶人家姓何。何宅的男主人名叫何雷震,隻聽他一聲令下,何家人便從珠玑巷何宅開始了南遷之路。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至于珠玑巷的人住得好好的,為何要繼續南遷,根據分析原因可能是這樣的:嶺南自古天氣炎熱,屬于煙瘴之地,不怎麼适宜居住,皇帝不喜歡的官員常常被貶至嶺南。但是當戰亂紛争,嶺南恰好是避亂的絕佳之地,于是這些中原人便紛紛來到了南雄的珠玑巷定居。他們在珠玑巷居住一段時間之後,對嶺南周邊的環境也了解了,對氣候也适應了。随之人口越來越多,人們便開始選擇更佳的居住地。

總之,何家人跟着衆人一起開始了他們的南遷之路。他們一路向南,雖然路途遙遠,舟車勞頓,好在大家互相照應,倒也不至于有多艱難。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當他們走到佛山南海裡水的時候,隻見此地有座山,山上蒼松挺拔,草木蔥茏,清泉彙成山澗,眼前一片山清水秀的景色。山前更是有一片平坦開闊之地,可将秀美山色盡收眼底。何先生仔細觀察,發現此地山形舒展,像一面展開的旗幟,可謂風水寶地。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就是這裡了!”何先生再一聲吆喝,衆人紛紛卸下行李打算安頓下來。他們在這裡建了一座村子,它就是裡水遠近聞名的展旗村。

展旗村有個展旗崗,就是何家人曾經看起來像一面旗幟的展旗山,展旗峰上有一座展旗樓,高139米,據說,站在展旗樓的最高端,當天氣好的時候,甚至可以望到廣州的地标建築小蠻腰。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要說到南海裡水,在古代可是相當知名,自古西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裡水人,像著名的清代書畫家謝蘭生,康有為的書法就是謝蘭生的弟子教的。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在裡水也有很多知名的古建築,像北湧亭,始建年代不詳,隻知道重建于1856年。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還有象林寺,建于1666年,寺裡的舍利塔1976年被遷至西樵山的白雲洞。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還有被列入清代羊城八景的金山古寺、西華寺等等。

展旗樓與佛山南海千燈湖中軸線上的桂城魁星閣兩兩相望,形成南海的南閣北樓格局,相當于南海的又一處地标!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

如今,展旗樓已經成為南海裡水的網紅打卡地,人們從步梯登上展旗峰,再登上展旗樓,吹着展旗山涼爽的清風,看着裡水的壯麗山河,無比惬意。

何姓人從韶關南遷至佛山建了個村子,如今他家山上建了個網紅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