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苑掇英丨又見陳寰

作者:華聲線上

△陳寰書法作品(釋文:賢達 )

文丨遲美桦

9月初的那個早晨,有明媚的朝陽和晨露的氤氲;還有陳寰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篆書、篆刻同時入展的消息。微信朋友圈裡熱鬧了,許多人在轉發這個消息,祝賀陳寰雙喜臨門。

陳寰能在書法篆刻領域裡有如此驕人的成績,我認為是必然的。

2015年初秋,書壇矚目的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評選結束。我省共有49件作品入選,并有兩位作者獲獎。這是湖南有史以來入選獲獎人數最多的一次,業界稱“湖南從書法大省步入了書法強省”。當時,我遵報社的旨意,為這一次書法國展做一個專題。當屆提名評委、國内著名篆刻家謝欽銘是如此推薦陳寰的:“印人陳寰,湖南長沙人氏,餘前所未聞,今亦未見者。蓋初評時,其實并非看好。印甚小,殆非吾老眼昏花者愛之;再者,印屏樸素,恐難出彩焉。然谛視之,其題簽書法精美異于時流,一可觀者。其篆法、刀法、章法能互相生發,二可讀也。其款識古拙而不失風雅,三近人情矣。夫古玺式能出書卷氣息者,鮮見!吾薦陳寰,信評委諸公不棄哉。”湖南省文旅廳副廳長、書協主席鄢福初當時撰文中有一段對陳寰評介:“陳寰于古玺和将軍印用力最勤,本次選取的七枚小古玺印,刀法、字法、章法互相生發,将古玺印刻出了一種難得的書卷氣,而邊款又刻得古拙風雅,難怪印雖小而獲評委青睐。”

彼時采訪陳寰,見到的是一個少年般陽光帥氣、書生般斯文安靜的年輕人。他說,“其實我一直在路上,慢慢往前行。僥幸獲獎,我把這看作是鼓勵和鞭策,我會更加努力的。”猶記得他說這些話時有些腼腆的樣子。

四年彈指一揮間。又見陳寰。相比四年前,少了些青澀,多了些從容。

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獲獎時,陳寰才剛滿27歲。獲獎之時非常興奮,過後卻陷入沉思。從數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獲獎,需要實力,也很幸運。陳寰意識到自己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領悟還需要狠下功夫。之後這幾年,他更加努力地臨古,有時一個月臨幾十方古印。

時隔四年,在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上篆書、篆刻同時入展,問他再次獲此殊榮,心境有什麼變化時,他說:“入展對我而言是肯定和鼓勵。書印參同是我主張的學習方式,隻有如此,篆刻才能更加深入。要說心境的變化,應該是更加笃定了,不看風向,認準方向,沿着這條路繼續默默前行。”

2016年,經層層選拔和考核,陳寰成為中書協第三期“國學與修養——全國青年骨幹書家教育訓練班”的一員,并列入了中國書協青年骨幹人才庫,較為系統地重新對國學知識進行了梳理,對他而言,這是很難得的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

他說,書法篆刻的表象是呈現于衆的點、線、面,然而這究竟不是本體。好比一座冰山,這些點線面隻是海面上所見,而他的根基,沉在海底,海面上露出來的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的根基越深,冰山會越穩。陳寰崇尚傳統哲學思想,每讀老莊論語之類,都會欣欣然。他感悟到,老子思想就含有樸素的辯證觀,書法篆刻創作很講究辯證,很講究對立與統一,展現為虛和實、濃與淡、快和慢、重與輕等衆多辯證關系。同時,書法也是一種修行,培養一個人對事物的專注和執着,讓人越學越心靜,越學越淡然,越學越低調。他學習的方法是追根溯源,學什麼,都希望追溯它從哪裡來,思考它将如何發展下去。他注重書寫、篆刻形成的原因,通過呈現的結果反推書寫或锲刻過程。他認為隻有這樣,才有創新的源泉和方向,才能做到入古出新。他說:“依樣畫葫蘆,沒有思想的不求甚解,将得到一潭死水;掌握了原理,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湖南地界和國内一些古村落裡常見這副對聯,陳寰很是喜歡。他的職業是一名公安幹警,他對工作看得很重,總把自己當作書法藝術圈外人。讀書和書法篆刻創作屬于他的“耕讀”。他認為,古人看重“忠孝”,并以“耕讀”去落實,這是一種修行。随着學習的深入,當一頁頁翻開浩瀚的古代經典時,會越發覺得自己的渺小。久而久之,多了份學習書法篆刻的從容和敬畏心,少了點急功近利的名利心。

周末,陳寰常去嶽麓書院聽講座,由江邊去書院途中有個自卑亭。這裡的“自卑”并非與“自信”相對。自卑,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登高行遠如此,工作和學習書法亦然。陳寰常以“自卑亭”自勉。 工作之餘,陳寰倍加珍惜能靜下心來讀書、寫字刻印的時光。他說:唯有滴水穿石,勤奮努力,才可臻佳境。

陳寰書法篆刻領作品欣賞

藝苑掇英丨又見陳寰
藝苑掇英丨又見陳寰

[責編:劉瀚潞]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