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英文版書影
彼得·達班諾
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下)第四幕第四場中,亨利王的一生差不多到了最後的時日了。這時,他自然要考慮在他去世之後,他的王位如何能夠得到順利的繼承。為了維護家族的團結,他對保皇黨,對他的幾個兒子,都有殷切的囑咐。在囑咐托馬斯·克萊倫斯公爵,要他輔佐即将繼承王位的大哥威爾士親王亨利時,他說:
聽我的話,托馬斯,你将要成為你的友人的庇護者、一道結合你的兄弟們的金箍,這樣盡管将來不免會有惡毒的讒言傾注進去,和火藥或者烏頭草一樣猛烈,骨肉的血液也可以永遠彙合在一起,毫無滲漏。(朱生豪譯)
在這裡,莎士比亞以烏頭來形容讒言的“猛烈”,是因為他知道烏頭具有一種什麼樣的毒性。
烏頭的毒性也引起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的注意。濟慈在《憂郁頌》一詩的第一句就警告:“不呵!不要到忘川去,也不要擰絞根深的烏頭,把它的毒汁當美酒”(屠岸譯)。
烏頭或叫附子,屬毛茛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國的傳統醫藥很早就對它有比較确切的探讨和描述,稱譽它是“回陽救逆第一品”:因祛寒力強,
能補益陽氣,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等病患。但烏頭又是極毒的植物,有“狼毒”之别名,絕不像它的另一個别名“修士的兜帽”(monkshood)所描繪的那樣,開出一朵朵藍色或紫色的花,在微風中搖曳多姿,招人喜愛。
喜馬拉雅地區盛産烏頭,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西南邊界的古代印度的帝王,就常用它來作為殺人的工具。
曆史記載,在古代的印度,國王們為防止食物中毒,吃的東西事先都要經過具有毒物和抗毒知識的皇家廚房毒物學專家嘗試。這些專家的知識不僅能保護國王的性命,還能幫國王去殺害他的政敵。著名的阿拉伯醫生阿爾·加茲溫(alqazwini,1203-1283)這樣描述古印度謀殺政敵的特殊手法:
烏頭是生長在印度的一種植物,隻要半迪拉姆(dirham)的量就可毒死人。喝了它,人就會眼球鼓出,唇舌腫脹,頭暈目眩,昏厥過去。據說,如果印度的國王想要誘騙敵國的國王,就培育一名女孩子從小習慣與烏頭相處,先是在她的搖籃下撒滿烏頭,然後撒在毯子底下,再後放到她的衣服内,直到這女孩漸漸習慣了不受烏頭傷害。這樣,就算培育完成。後來,這女孩便被作為禮品送給敵國的國王,隻要那國王和她性交,他就死定了。鹌鹑和附子鼠吃了(烏頭)不會受到傷害。附子鼠是一種吃食附子根的動物。
路易絲·西裡爾斯、弗朗索瓦·雷蒂夫在《毒物學和環境衛生的曆史》(historyof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health)中指出:古
代的歐洲人也經常用有毒植物作為謀殺的手段,烏頭便是他們常用的毒物,被稱為“繼母的毒藥”或“婆婆的毒藥”,它的毒性很強,隻要3.6毫克,即能使成人因心血管塌陷和呼吸麻痹而死。作者還舉古羅馬最有影響的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在作品中寫到的例子,說有一個叫蓬蒂娅(pontia)的女子吹噓說,她有幾個朋友,都有能力用附子來殺人。在書中,兩位作者還引了巴黎出版商安托萬·維拉德(antoineverard,1485-1512)編的《哲學的痛苦》(cuerdephi⁃losophie)中的一個故事:
當亞曆山大大帝出生的時候,鄰國的一位敵對的國王得知一則預言,說如果這個孩子活下來,國王最終會被他殺死。于是……他密令用緻死的毒物來養育幾個高貴家庭新生的女孩子。養育結果……一個長成為美麗的少女,會彈一手好琴,同時又一身是毒,毒化身邊的空氣,毒死她周圍的所有動物。
一天,這位國王被一支強大的軍隊圍困住。夜裡,他派這個少女,穿得漂漂亮亮的……為敵國的國王彈琴。國王被她的美貌所感動,秘密誘惑她進他的營帳。但他一吻她,他立即就死了。……就在這特殊的時刻,被圍困的人乘敵方沒有首領之時,征服了他們……
期間,亞曆山大已到達成年。他開始出戰,征服并殺死了大流士,使他名震世界。如今這個整天怕他的國王決定,該是到攻打他的時候了。他給亞曆山大送去四名穿着華麗的女孩,和這個有毒的少女……當亞曆山大看到這個妩媚的琴手時,他難以克制地想要去吻她。但是他宮廷裡的一位名叫亞裡士多德的聰慧的學者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看出這少女身上有毒,事先
警告他不能碰她。本來,亞曆山大不相信他們的話。後來,蘇格拉底招來兩個穿戴華麗的奴隸去吻這個少女,結果兩人都死了。亞曆山大看到老師的判斷正确,就下令把這女孩斬首……一位老科學家和哲學家叫這種毒物為“烏頭”(aconitumnapel-lus)。
根據布朗的《編年醫學史》(annalsofmedicalhistory),這裡所說的“老科學家和哲學家”主要是指彼得·達班諾(pietrod’abanoofpadua,1250-1315)。
意大利帕多瓦的彼得·達班諾是一位醫學經院哲學家,曾将希波克拉底、加倫、迪奧斯科裡斯、亞裡士多德等人的多部巨著譯成拉丁文,自己在占星學、天文學和毒物學方面也擁有豐富的知識,尤其是醫學和毒物學,他在所著的《分歧調解員》(con⁃ciliatordifferentiarum)中,企圖将希臘、阿拉伯、猶太和拉丁作家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的不同觀點進行調和。他的另一部獻給教皇約翰二十二世的著作《毒物論》(devenenis)共六章,計:毒藥的分類,毒藥如何作用于身體,如何防範,劇毒藥物的毒性,劇毒藥物的治療,以及對所有毒藥的解毒等。
彼得·達班諾在他的《毒物論》中曾這樣寫到烏頭:“如果被給與像烏頭這種有害的毒物,立即會出現昏厥,這是心髒的奮激,是心髒顫栗和脈搏缺失的症狀……”達班諾聲稱:“他隻要接受烏頭的果汁或者它的液汁,他便會在一至三天内立地而死;這時,他會昏厥,心髒衰竭,全身各處發黑、壞死,所有器官腫大,舌頭不能發聲。”“古代的國王們用烏頭養育女孩子,那些和她擁抱、交媾的人都會立即死亡。”
18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維也納的醫生安東·封·斯托克男爵(baronantonvonstork,1731-1803)對烏頭、毒芹等八種自古以來著名的有毒植物作過詳細的檢測,不但用狗進行實驗,還在自己身上做了實驗。1762年,他将烏頭用來治療痛風、關節炎、發熱病和腺體腫大。
1833年,從烏頭中提煉出其有效成分烏頭堿後,研究證明,小劑量應用時,劇毒的烏頭堿具有退熱、鎮痛的效用。到了20世紀,烏頭在數十年間仍被醫生們當成常用藥,作為鎮痛油搽劑外用,或者内服來降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