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驢漸漸從中國田間地頭消失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東坪村村民馬宏義正在賣驢。詢了一圈價,一頭毛驢隻能賣5000多元,比高峰時低了3000多元,他略顯猶豫。

在這個中國北方的小村莊,毛驢隻剩下不到10頭,都在等待出售。事實上,這些毛驢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無活可幹,隻是因為養出了感情,村民一直不舍得賣。

和中國很多地區的農民一樣,東坪村人曾将毛驢視為種地的“頂梁柱”。這個村子隻有190多口人,人均耕地面積超過30畝,沒有毛驢根本種不過來。

毛驢漸漸從中國田間地頭消失

馬宏義家的毛驢已經閑了好幾年,現在正在等待出售。新華社記者解園攝

“以前沒有機器,毛驢就頂半個家當,耕地、收割、拉東西全靠它。毛驢要是生了病,糧食就得減産。”馬宏義記得,小時候就算人吃不飽,也得從牙縫裡擠出糧食來給毛驢吃,不然它就沒力氣幹活。

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1952年中國毛驢存欄量為1180.6萬頭,拖拉機不到2000台。

原始的耕作方式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生活。馬宏義說,他們村最多的時候有近300頭毛驢,卻一直是個貧困村,2018年底才整村脫貧。

毛驢漸漸從中國田間地頭消失

在大同市廣靈縣一家養驢合作社,一位農民正在給毛驢喂草料。新華社記者解園攝

從2004年開始,中國政府持續實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大大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準。2018年,中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各類農機具近2億台。

“拖拉機一天能耕40畝地,毛驢一天耕兩三畝地就累得不行。”馬宏義說,他7年前購買了拖拉機、旋耕機、鋪膜機,毛驢已經派不上用場。

過去,毛驢除了耕地還被用來拉貨。可現在,中國農民拉貨也用不到毛驢了。

馬宏義的妻子梁秀榮幾年前在村裡開了一家小賣鋪。她說,現在農村物流配送很友善,打一個電話貨物就送到家裡。

說到家裡這頭閑驢,這位60歲的農村婦女甚至哭了。這頭毛驢養了十幾年,給家裡出了不少力,現在賣掉有點舍不得。可一直養在家裡也不現實,且不說喂草喂糧、占一間驢棚是筆不小的開支,關鍵是村裡已經沒了養驢的環境。

2016年,雲州區對東坪村進行了危房改造,馬宏義和老伴僅花了1.5萬元就從窯洞搬進了新房。2017年,東坪村又将3000多畝土地進行流轉,發展黃花菜和葡萄種植産業。馬宏義将自家30多畝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收入1萬多元土地流轉費。

眼下,正在發展鄉村旅遊的東坪村投資600多萬元美化了環境,到處幹幹淨淨。“毛驢叫聲大、糞便多,既噪音擾民,又污染環境,不想賣也不成了。”梁秀榮說。

2018年,中國毛驢養殖數量已經下降到253.28萬頭,主要是用于阿膠和驢肉加工。驢販子李志銀說,因為種地用不上,前幾年農民散養的毛驢已經基本上都賣光了,現在想從農民家裡收購毛驢不是件容易事。

一些傳統養驢大縣也受到了影響。大同市廣靈縣的畫眉驢是中國四大優種驢之一,但廣靈縣畜牧局的從業人員說,廣靈縣畫眉驢的數量已經從超過1.7萬頭下降到不足3000頭,被列入《中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當地政府每年要給每頭驢補助500元,以此來鼓勵養驢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

張立新是當地養驢大戶,養殖規模達到120頭,再過幾年就能具備驢肉加工的産業基礎。他說,以前養驢為種地,現在養驢為吃肉,毛驢數量雖然越來越少,但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