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至今,每年都會去香港一次,東方之珠對我來說,早像老朋友一樣。九年光陰,去過香港的很多街巷,很多離島,卻發現總有未曾發現的美好,但有時,也許用一天的時間,便能發現,除了“買買買”,香港還有更多驚喜。

08:30:太古城誠品書店
一天之計在于晨,在位于太古城的酒店吃完早餐,出門第一站就來到與east hk相連的太古城中心,為了在清晨閱讀。和銅鑼灣、尖沙咀的誠品書店相比,這裡的客人多是本地居民,鮮少見到遊客。太古城中心是港島上的日本人聚集區,也居住很多本島金融數位中産人士,早晨的誠品更顯寬敞惬意,運氣好的話,甚至有包場的感覺。書店出來如果想去周邊逛逛,可以去隔壁的muji,但要想逛完太古城地區的大小購物中心,請多準備幾天時間。
11:00:中環hmv唱片店
英國老牌唱片店hmv曾經曆過一段光輝歲月,随着近年來唱片行業的日漸不景氣,不斷傳出關門大吉的噩耗。而事實是,它隻是逐漸減少了全球的一些分店,或是縮小了一些店面的經營面積。在當下大張旗鼓鼓吹數字化生活的時候,唱片和書都變成了珍貴的載體,是以每次到香港,必去hmv流連,買幾張黑膠唱片,便覺得内心充實。
銅鑼灣和中環的hmv唱片店都搬了家,也算是縮小了經營面積,擴大了經營種類。在打聽新址的途中,還被人指揮去了隔壁街的hm,差一個字母,真的差很遠好嗎!
銅鑼灣hmv從以前宜家那棟大廈換到百德新街對面的小巷裡,擴大了經營面積,有一層單獨賣唱機、耳機等數位産品,還有一層改建成了餐吧和livehouse,一些當地小樂隊經常在此演出。而中環hmv也從自己獨立經營的一個小樓改到了一間大廈的地下室,不斷縮小了面積,大多數櫃台也都變成了唱機耳機等數位産品,黑膠唱片的種類和價格也失去了優勢。
12:30:中環翠亨邨午餐
老牌粵菜名店翠亨邨,在hmv唱片店斜對面的一棟大廈上,隻有小小的門牌,進到大廈二樓都看不到招牌,必須要走到它所屬的樓梯口上,才看到半截樓梯的牆上寫着翠亨邨三個字,擺明了隻歡迎熟門熟路的老饕。翠亨邨多年來一直保持高品質的質素,也是以吸引了很多名人到訪,當天我們鄰座的就是tvb藝人江美儀,最近在三色台開了一個家長裡短的談話節目《管你家事》,成了城中熱門人物,但在内地人眼中,并算不得什麼大紅大紫之人。不過這已經說明,來翠亨邨,撞星指數百分百。
樓道裡也隐秘得不知道是什麼場所,推開門卻豁然開朗地看到舊時廣式酒樓的風姿。邀我前來的朋友說,上次她來,隔壁桌就坐着周生生集團ceo的孫子,果然名人荟萃。
據說這裡的雞是全港最有名的,當天現點絕對欠奉,邀我的朋友是提前三天預定的。
蟹肉炒雞蛋
油炸鲮魚餅
海螺肉炒時蔬
雞蛋糕
14:30:淺水灣遊水
淺水灣在港島的另一面,除了是城中富甲名人的豪宅聚集區,還是香港年輕人沙灘燭光晚餐的好去處,在很多港劇中都見得到那個熟悉的白色救生亭。除了約會,這裡還是本地人遊水的好去處,聽香港本地朋友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每天早上有很多人來這裡遊晨泳,當時她每天都能遇到陪着媽媽一起遊泳的孝順兒子周潤發。大家熟得像街坊一樣,每天一句“發仔,早晨”,之後一躍進入清澈的海水中,開啟元氣滿滿的新一天。晨泳實在更适合本地人,于是在一天中最熱的時段去海裡清爽一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16:00:赤柱市場淘貨
赤柱市場和淺水灣距離不遠,遊完泳清洗幹淨,便能來赤柱閑情信步。來赤柱,建議周末,因為周末會有很多“鬼佬(香港人對歐美人的稱呼)”攜家帶口來此淘貨。這裡除了有鄧麗君小姐的故居,還有一衆面海的西餐廳和酒吧。赤柱市場内更有很多原單外貿貨,價格便宜,還有很多特别适合我們北方人和鬼佬的大碼貨。此外,這裡還有很多本地畫家開的藝術品攤檔,能用最少的錢買到最local的畫作,一個字:抵!(粵語:值!)
19:30:美利樓上的面海晚餐
從中環到赤柱,一磚一瓦平移複原了的美利樓,功能卻從外國駐港政府,變成了海景餐廳的聚集地。今年再來,發現整個樓的一半都被hm占據,隻剩下兩家西餐廳,于是又去了質素和口味還未改變的king ludwing beerhall德國餐廳,豬肘、香腸,量足且成本效益高,大呼過瘾!
黃昏時分的美利樓和赤柱碼頭在夕陽的照射下格外柔情,在海邊的大石頭上坐下來,你甚至能忘記港島的喧嚣,發現其實香港還有它恬靜和緩慢的步調。
美利樓的一半已被hm占據,這真是一個快消品的時代。
走進king ludwing beerhall德國餐廳,濃濃的巴伐利亞風情,所有的食物也很道地實在。
經典的德國豬肘
德式大香腸
鮮蝦海鮮沙拉
如此大一紮鮮啤,我是喝不完的
22:00:時代廣場看電影
從赤柱坐6x号巴士可以直接回到銅鑼灣,還趕得上看場電影。每次來香港,都會去看場電影,當年在九龍庫布裡克電影院看的《老無所依》,和銅鑼灣皇室堡影院看的《金雞3》,至今都很難忘。難忘的除了是國内未上映,還有那寒氣逼人的冷氣,光是想想都讓人膽寒。今日不同往日,當年影院裡很難遇到的内地同胞,如今已占據了我前後左右大多數的位置,連字幕也從曾經的粵語俚語變成了标準國語,偶爾蹦出的幾個粵語感歎詞,已經很難妨礙我們觀影。甚至連冷氣也調成了合适的溫度,浪費了我特意準備的厚披肩。
至于我看的這場《盜墓迷城》,根本不做評價,看過的同學自然會懂!
24:00:蘭桂坊小酌
在香港,無論幾點,總能找到吃喝的地方。深夜實在不知去哪兒時,蘭桂坊都是腦子裡蹦出的第一個念頭。那個無數次出現在影視劇中,人種複雜、關系複雜的酒吧聚集地,成了旅人最想去探秘的地方。像本地人一樣,站在門口喝杯東西,和鄰桌的“鬼佬”用粵語聊個天。在香港,總能發現,世界很小,人情很近。
原創文圖/coco胡波 (除未标注圖檔)請勿轉載